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堂上松與小珠璣
非常受到台灣人敬重的林獻堂先生,曾經寫過一首〈聖誕節〉的漢詩:
耶穌聖誕夜,逐隊看歌舞。家家堂上松,白雪如白羽。絡以小珠璣,燈光燦無數。讚美歌纔終,跳舞起環堵…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藺草之外的另一種暗香
苑裡地區以優質的藺草製品而著稱,而搭乘海線鐵道來到苑裡是非常輕鬆寫意的行旅,離車站不遠的天下路老街,充滿昭和街屋的趣味,也還可以發現幾家還在販售帽蓆的商店,似乎還飄散著藺草特有的香氣。…..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取代日人觀點的歷史
日治時期日人雖然留下不少台灣文獻,成為台灣歷史的重要資料,但是卻偏向日人的觀點與多集中在全台性或都會的資料,而屬於台灣人的、以地方的、社區為焦點的史事、人物的文本、資料常常付之闕如。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末代秀才的補牙經驗
出生於台南的謝汝銓是所謂的末代秀才,在他的一首〈補齒〉漢詩中,提到自己隨著年齡增長,牙齒動搖脫落而咀嚼食物不易,更因此產生講話「漏風」的窘境。幸好隨著鑲補牙齒醫學技術的進步,才能夠重新咀咬食物的美味之際,牙齒宛如「叩響風雷起」而振振有聲。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今年暑假不斷飆破高溫紀錄,酷熱的天氣真是讓人吃不消,如何消暑成了大家共同的話題與行動,而吃冰更是大家有志一同的運動。這其中又以愛玉冰的熱量低,又含有膳食纖維,所以多吃也不用擔心發胖的最佳選項。….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台中曾經有「文化城」的雅稱,只是隨著近年城市發展的鉅變,似乎也再少有人提及,甚至也很難追溯這項雅稱的起源。筆者以為,這應該是來自於日治時期很多具有啟蒙台灣人文化的活動與組織,都以台中為根據地而向外發散。…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詩念萬新鐵道
日治昭和十年1935年,曾經擔任土城庄長的文人王少濤,搭乘了當時稱為「臺北鐵道」或「新店線」的火車,準備前往烏來旅遊,這趟旅遊他後來完成了〈偕友遊烏來雜詠〉共十七首漢詩。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苦澀的鹽鐵
講到五分車,似乎大家都會想那個過往載著甘蔗、蔗糖的小火車,也就是所謂的糖業鐵道。然而就如同日治時期、戰後初期興盛的製糖業,台灣的鹽業也同樣風光一時,而這些鹽品也非常依賴一樣是窄軌的鹽業鐵道運往各地,只是相較於糖鐵較為人熟知與懷念,鹽鐵在功成身退後,就像鹽一樣多了一分苦澀…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葫蘆墩米」最佳註解
臺北雙溪人林義德(1909-1987),是日治時期著名的文人與詩家,先後為羅東「東明詩社」、雙溪「貂山吟社」社長,他有一首〈大墩秋穫〉,可說是為「葫蘆墩米」做了最佳註解。畝畝鐮聲和暮蜩,蘆墩香稻漲黃潮。築成墻圃歌豐稔,一幅豳風信手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