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聲響處笑聲譁:回味元宵猜燈謎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燈會領風騷 燈謎漸式微

  元宵節即將來到,台灣這幾年在元宵節的官方、民間慶祝活動中,幾乎都是聚焦在燈會,而吃元宵也因為與美食結合,而廣受歡迎,但是另一項元宵的傳統活動–猜燈謎,卻逐漸式微。

從文人的休閒轉化而來

  猜燈謎早先是文人雅士之間的休閒娛樂,後來有人把謎語寫在紙條,貼在五光十色的龍燈上讓大家猜,猜中的人還有獎品可拿,後來成為元宵節在提燈籠、吃元宵以外的重要活動。

  日治時期的時候,常常可以在元宵節前後,看到各地元宵猜燈謎的消息。例如明治四十三年(西元1910年)3月8日的《台灣日日新報》,就刊登了一則〈竹城燈謎〉的新聞。新聞中提到在艋舺和新竹都有文士製作燈謎,或是登在報紙上或是貼在家門前,供民眾一起來猜,更可見得當時元宵猜燈謎的風潮。

鼓聲響處笑聲譁

  生於清末的文人黃守謙(1871-1927),有一首〈燈謎〉的漢詩,頗能為我們描繪早年猜燈謎的圖像與氛圍。

  鼓聲響處笑聲譁,奪得標歸春興賒。
  隱隱靈機相感觸,文人韻事有何加。

  當時常常是在聚落的中心廟宇舉辦猜燈謎活動,三川殿前的燈籠上貼滿謎題,台上會各找一個人負責打鼓和敲鑼,如果有人答對了,就會擊鼓三聲,答錯就鑼聲一響。筆者記得小時候,曾經在燈謎晚會中猜對謎題,當鼓聲三響之後,群眾也歡聲掌聲響起,上台領取獎品香皂一盒,在享受眾人艷羨的目光之餘,就一路高興的跑回家…。

  隨著民國五十年以後電視逐漸普及,在家看電視成為人們愈來愈重要的娛樂,電視台也把元宵猜燈謎搬到螢光幕前,可說是掀起猜燈謎的高峰。根據民國六十四年二月二十五日的《台灣民聲日報》報導,節目中有明星參與猜謎,謎題的安排上,還將歌星的背景、歌曲、特質融入,甚至短劇的戲詞也成為謎題。可說是充滿了趣味,也讓燈謎更加多元,更因為能滿足人們追星的動機,無怪乎節目大受歡迎。

逐漸遙遠的鼓聲…

  隨著各種新型娛樂、網路的普及,燈謎不再以文學為主,逐漸被被各不同的種類所取代,至於燈謎晚會已經很少成為元宵節活動中的主角,那射中燈謎的鼓聲與掌聲似乎也逐漸遠去…

  筆者以為猜謎活動,不但能保有華人文學的傳統,更能提振人們的文化素養,加上猜中燈謎時的熱鬧場景,實在是值得被提倡的元宵節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