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地方詩社展開的鄉土追尋:溪湖「菱香吟社」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MzMfeKv5v10

取代日人觀點的歷史

  日治時期日人雖然留下不少台灣文獻,成為台灣歷史的重要資料,但是卻偏向日人的觀點與多集中在全台性或都會的資料,而屬於台灣人的、以地方的、社區為焦點的史事、人物的文本、資料常常付之闕如。

  因此許多地方的詩社,詩友以家鄉、區域的人、事、物作為創作的題材,這些詩作都成為本地最佳的真實史料。例如彰化溪湖的「菱香吟社」,透過詩人的作品閱讀,可謂最珍貴的溪湖歷史頌吟。

拉攏舊仕紳的「饗老典」、「揚文會」

  在一般人的印象中,日本統治台灣所採取的內地延長主義,目的是藉由各種法令、手段消滅台灣人對中國的緬懷、忠誠,進而認同日本,但是台灣人仍舊無法得到與日本人相同的待遇。所以,在教育與文化方面,漢學當然是首要的打壓對象,那做為漢學代表的漢詩與詩社為何還能存在?

  日本據台之初,所到之處遭到台灣義軍的抵抗,就算始政之後,各地大大小小的抗爭仍舊不斷。日本當局除了採取血腥的武力鎮壓,一方面也祭出攏絡的手段,安撫台人的文士、遺老,希望能因此感念日人的德政,從知識分子開始斷絕對中國的認同。特別是兒玉源太郎,陸續舉辦「饗老典」、「揚文會」、詩人聯吟。

異族壓迫文士奮 詩社吟香延斯文

  然而,隨著在台統治的穩定,為了普及日文、滅絕漢文,日人一方面引進了西式教育,漢學的傳統也漸漸沒落,另一方面私塾、書房從被要求加入日文、算術,到了昭和十八年日本當局更宣布「禁止書房教育」,保有華冑文化命脈的私塾因而絕跡。

  漢文學超受如此空前劫難,傳統知識分子乃將其對華人文化命脈延續轉向日人偏向寬容的詩社活動。這些詩社表面上是切磋詩學、以文會友,但真正的使命是維繫固有文化,以宣揚抗日的理念。因此各地詩社仍舊蓬勃發展,賴子清(〈古今台灣詩文社〉,1959)的統計是二百四十四社,而許俊雅(〈延斯文於一線〉,1984)更指出根據統計最多曾高達二百九十社之多,最為大家耳熟能詳者就是為臺北「瀛社」、臺中「櫟社」、臺南「南社」,合稱「臺灣三大詩社」。』

溪湖的「菱香吟社」

  溪湖「菱香吟社」創辦於昭和七年(1932),尤世瑞邀集陳瑞記、吳秋陽、何策強、楊仲熙…等文友,在中街的福安宮舉行成立活動。創社社長尤世瑞原為線西人,自幼勤學頗富文采,並研習漢醫之術,昭和四年遷居溪湖開設芳順藥房,而「菱香吟社」有不少社友也皆具備漢醫背景。「菱香吟社」鼎盛之際,會員達到四十多人,社友共留下數十萬字的詩詞作品,並在《詩報》、《風月報》、《南方詩壇》、《孔教報》上發表,可以說是中部最為活躍的詩社之一(待續)。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