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念「荔奴」:吳玉麟的〈龍眼〉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兒時門前的龍眼樹

  年過五十以上的台灣人,大概家裡的屋前或屋後都會種一、兩株龍眼樹,嘉慶年間到鳳山擔任教諭的吳玉麟,對於這種民宅很容易看到的家樹印象深刻,就寫下了一首五言律詩〈龍眼〉。

未許荔稱奴

  吳玉麟旅台期間,喜歡深入各地了解台灣風俗民情,著有《台灣雜詩》二十首,〈龍眼〉一詩如下:

  黃里裹冰膚,累累若貫珠。誰將龍刮目,未許荔稱奴。
  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驅。更憐嘉樹蔭,霜雪總無殊。

  在詩中,我們很容易感受到他對於龍眼與龍眼樹的肯定,甚至有為它叫屈的意圖。所以在詩中特別點出英勇少年「桂圓」,為了除掉江中惡龍,把惡龍眼睛挖掉,但自己也犧牲了生命的「龍眼」傳說。怎麼可以因為荔枝生產的季節比龍眼早,果實也比較大,竟然把龍眼稱為「荔奴」。

益智清心暑可驅

  根據完成於清康熙五十五年的《諸羅縣志》,即有記載龍眼係隨閩粵人移居台灣時而攜來栽培,可說是「台灣早期的移民」。但是因為氣候、風土的關係,加上龍眼適應、繁殖力強,加上來台時間已久,幾乎成為台灣最本土化的經濟栽培果樹。

  吳玉麟於嘉慶年間到台灣府鳳山縣擔任教諭,期間他非常重視農業水利的興築與整修,率領百姓重新疏濬池潭,引水灌溉農田數百畝,大大增加農業收入。他也發現南部地區民宅普遍種植龍眼,他個人也非常喜愛這的水果,所以他在詩中稱龍眼「益智神能健,清心暑可驅」。

更憐嘉樹蔭

  筆者國小階段,因為父母都忙於工作,所以暑假幾乎都是被送到鄉下的外婆家度過。在城市成長的筆者,來到充滿大自然趣味的農村,猶如來一座原野樂園。外婆家是傳統合院建築,屋前是半圓形水池,水池邊種了兩棵高大的龍眼樹。

  夏天的午後,我們一群孩子坐在池邊的石頭,兩隻腳浸泡在涼涼的水裡,頭上是龍眼樹為我們撐起一把大傘,就像詩人所說的「霜雪總無殊」–樹下就像身在霜雪之中,清涼無比。

口中濃甜轉心中酸澀

  如今回想兒時,來到中元節前後,樹梢上的龍眼也「累累若貫珠」,我們一群小孩爭相爬到樹上,享受著晶瑩果肉所特有的清甜,當果肉下肚卻在口中留下特有的桂香。但是這時候也來到暑假的尾聲,想到不久就要告別這任我遨遊的原野樂園和一起快樂玩耍的同伴,口中龍眼濃濃的甜蜜,卻變成心中淡淡的酸澀…

(全天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