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期望當成正面情緒勒索提升自我價值

作者:國立台北大學 劉仲矩教授

  管理學有一個名詞叫做比馬龍效應(Pygmalion Effect),之所以稱之為比馬龍乃是源自於希臘神話的故事,是說有一位塞浦路斯(Cyprus)的國王比馬龍,費盡畢生的心血完成一個美麗的少女雕像,命名加拉蒂(Galatea),期望少女雕像能夠變成真正有血有肉的人,此情感動愛神阿芙達(Aphrodite),便讓石雕少女化成真人,成為比馬龍的妻子。後來引申其意涵,說明只要有所期望,便有成功的一天。

  有些教育學術單位做過一些相關的研究,發現當老師對學生期望較高時,學生可能表現較好。後來也廣泛應用於許多領域。主要的意思是說當師長或父母親對學生或自己的晚輩有較高的期望時,這些晚輩他們的表現也會比較好,相對一些沒有期望的人。有句話說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有些師長與父母親更是用心良苦,期望自己的晚輩夠有點成就,但是時常晚輩們無法體諒,要不說自己有自己的想法,要不認爲長輩過多過度干擾其生活,認為長輩的建議是一種情緒勒索,甚至不希望長輩有任何的介入。

  俗語說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有些長輩的看法與經驗常是很寶貴的,一昧的抹煞與排斥其實也很可惜,就算是情緒勒索也是一種正面的情緒勒索,好好珍惜才是。所以期望常常需要透過一些說明或溝通,對於晚輩的期望也要讓下屬盡量不要感受到過大的壓力,與其目標相結合,一步步啟發其認同進而投入熱情,這樣能使晚輩或員工能有更佳的表現。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