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偽出國」與「真歐洲」
進入冬天後,儘管台灣新冠肺炎疫情仍然控制得宜,但變種病毒讓人們的心情,又再次陷入暗黑,出國旅遊更是遙遙無期,因此「島內旅遊」、「偽出國」變得更加風行。
至於筆者則要說,「我不能帶你去歐洲,卻可以把歐洲帶給你!」就隨著筆者來去「真歐洲」的台南神學院。
尖塔、鐘樓與四葉飾
遊訪歐洲,教堂是必到的景點。由尖塔、鐘樓與四葉飾所構成的西方教堂建築,在台灣雖不多,但是與基督教早期到台灣傳教歷史淵源深厚者,原台南神學校校舍暨禮拜堂(台南神學院)絕對是最具代表性之一。
西元1860年代,台灣開港,傳教士也隨著從歐洲來到台灣,並且建造了教堂、學校等西式建築。
基督教長老教會來台歷史悠久,因為逐漸有培養在地宣教人才的需要,從最早於西元1869年在台南二老口醫館禮拜堂內開辦「傳道者速成班」,之後又在台南及高雄旗后分別又成立「傳教者養成班」,西元1876年合併兩者成為「台南大學」。
西元1878年,長老教會「台南教士會」決定在現址創建名為「台南大學」的神學院,第一任校長就是巴克禮牧師(Rev. Dr. Thomas Barclay)。
哥德風的原學校本館
從神學院大門進入校園,眼前就是兩排大王椰子樹,彷彿是氣宇軒昂的儀隊,站在走道兩側列隊歡迎,讓人有身為貴賓的感覺,迎面而來的就是完工於西元1903年的原學校本館。
本館奠基在對稱與簡潔的基調上,採「王」字形格局,中央與兩端有略為突出的塔樓,屋頂為五個硬山頂的組合,鋪上日式的黑瓦,配上灰色的洗石子外觀,傳達了宗教給人的安靜沉穩。開口部在中間塔樓有一入口,三行縱向排列的屋身窗戶採尖拱造型,上半段有「Y」字形的窗櫺,構成三等分圖案,左右兩片各是一個與窗戶造型相似的尖拱,大小相互呼應,設計相當具有巧思。
另外藉由幾項特定的語彙,標示建築的基督教身分:中央塔樓山牆頂端是一個哥德式的小尖塔,山牆中央處有一個凱爾特十字;兩端塔樓山牆中央各有一分別代表了馬太、馬可、路加、約翰四本福音書的四葉飾。
巴西利卡式禮拜堂
禮拜堂完工於西元1952年,整體格局以「巴西利卡式」的古羅馬公共建築為原型,在長方體的建築上加以變化–主入口在西側短邊,南、北側各有一次入口。東側窄邊是一個半圓的聖壇,北側向上延伸成為鐘塔。
主入口門廊有一三角形雨庇,上方是簡潔的玫瑰窗,山牆頂部有一三連拱的氣窗,兩者是這幢灰色建築最具裝飾之處,也成為視覺的焦點。整幢建築所有窗戶皆用長拱圈,屋簷處以倫巴底帶(Lombard band)圈繞,這種裝飾性的連續小盲拱,更襯托這幢教堂的羅馬建築風味。
享受沉靜 回想孤寂
台南神學院地處隱密,不像府城眾多景點有很多朝聖的遊客。所以如果你也喜歡沉靜,邀你選張校園角落的石椅坐下,享受她獨有的低調,回想百年前牧師來台傳教的孤寂,那是不是「歐洲」好像已經不重要了…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