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道崇文惜字紙—社寮勝聖蹟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讀〈惜字亭〉 賞敬聖亭

  生於日治明治三十九年(西元1906)竹山文人張達修,有一首〈惜字亭〉的漢詩,詩中的主角很可能就是竹山社寮的敬聖亭,詩中藉由模糊的碑文和式微的字紙焚燒,表達對傳統漢學與固有文化消失的擔心。

  就讓筆者帶著大家,欣賞這首古詩與這座竹山地區僅存的惜字亭,一者領略華人重道崇文惜字紙的意涵,一者探遊這座持續守護華人惜字道統的精巧石雕敬字亭。

有能付丙者 便是識丁人

  這這座聖蹟亭下層正面中央題有「敬聖亭」三字的題匾,「敬聖亭」就是敬字亭,也有人稱為聖蹟亭或惜字亭。在華人的價值中,文字是人類進入文明的最重要發明,所以古人認為文字是神聖的,有寫字的紙不能當作垃圾燒掉,而是會特別收集起來,再一起拿到敬聖亭焚燒。

  正如同這座敬聖亭題匾兩側的對聯寫著:「有能付丙者,便是識丁人」。意味著只有那些能夠識字而且有文化涵養者,才知道要把字紙拿來這裡燒掉,也可說是為敬字亭的功能做了最佳的詮釋。

歲月雕琢的洗鍊之作

  這座敬聖亭完成於咸豐十一年,至今已超過一百六十年,在經過歲月的洗禮後,加上是採用砂岩打造且結構簡單,不但沒有過多的裝飾,而是以流暢的線條來鋪陳圖案,頗有清朝早期閩南廟宇建築的樸素與優雅。

  上下兩層的方形亭宇式建築,是其基本佈局。兩層屋頂都帶有翹脊,屋瓦則以鏤刻的形式來表現,營造了具體而微的廡殿風格屋頂。上層四面立面分別有葫蘆、花鹿、白鶴及竹子,分別有「福」、「祿」、「壽」與「節節高升」的吉祥寓意,這些「淺浮雕」技法所鐫雕的圖案,有一種無可取代的樸拙之美。下層的正立面為敬聖亭題匾與兩側對聯,楷書字體中規中矩,背面是「剔地起突」的靈獸麒麟雕刻。筆者以為,這座敬聖亭宛如一位低調卻內涵深厚的文人。

  左側立面有臺灣府學庠生游鳳鳴,在當年初建時所撰勒之碑記。右側是捐建芳名錄,出資贊助者之首為時任內閣中書的鹿谷(竹山之鄰)人林鳳池,但部分內容已經風化難辨,殊為可惜。

地老天荒護千靈

  社寮敬聖亭的石雕圖案與字跡因長時間的風化而模糊,隨著時代的演進,將字紙焚燒而使學識文字能回歸天上的傳統也逐漸消失,張達修在尾聯以「粃糠濁世悲今日,珍重吾儒守舊經」,感嘆彼時傳統文化的消失,只能用自己微小的力量,努力延續守護舊日儒學和經典。

  百年過去,時至今日,不要說焚燒字紙,人們連手寫文字都愈來愈少,敬聖亭更所剩不多,筆者特別以手寫張達修這首〈惜字亭〉,惟願「地老天荒護千靈」。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