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府二鹿三新莊」:老文物舊巷弄的新莊采風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俗諺,但是實際上新莊早在艋舺之前,就已經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然而碼頭早已消失,老街街屋幾乎全數翻轉,「一府二鹿三新莊」念起來就是不怎麼順口…

清光緒6年繪製的〈台灣前後山全圖〉中,新莊(圖中紅點)還是台北府淡水縣以外中最重要的行政中心

    台灣的老聚落中,總是會有一座上百年的廟宇,這廟宇不只是人們心靈的避風港,更是在地過往歷史的最佳見證。正如同新莊老街上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慈祐宮,保存不少文物,指引我們走讀這北台灣最早發展聚落的繁華過往。

慈祐宮新莊人的信仰中心

    走進慈祐宮,絕對不能錯過廟內所留存的〈重修慈祐宮碑記〉,慈祐宮的歷史應可追溯至雍正七年(1729年)以前。宮內的「奉憲立石—渡稅店租額」碑,立碑時間為乾隆29年,立碑人為當時的淡水撫民同知胡邦翰,碑文記載當時大台北地區幾處主要聚落、渡口,都得向慈祐宮繳交租稅,不僅如此,廟前左右的店家也同樣需繳交租銀,可以知道在新莊聚落的重要性,已經在慈祐宮前具備街市的雛形。

大殿前右側過水廊的「奉憲立石—渡稅店租額」碑

    在前殿右側門後掛有一「水德配天」,題字人為當時的新庄巡檢曾應蔚,落款時間為「乾隆已亥年」。事實上,淡水河口在清朝雍正年間最早在八里坌設立巡檢,後來隨著新莊的逐漸發展,在乾隆十五年(1750年)將巡檢移至新莊,到了乾隆三十二年(1750年)更正式將八里坌巡檢改為新莊巡檢。這正是新莊日後成為台灣北部地區政治、農業、經濟重鎮的第一步。

新莊是緊鄰大漢溪的河港,上圖中(明治堡圖,取自百年地圖網站)聚落市街以慈祐宮(紅點)為中心。

曾應尉於乾隆41(年1776年)擔任新莊巡檢一職,隔年就與地方仕紳展開關於促進新莊街發展的商議,並且提到籌款重修慈祐宮的計畫。歷經兩年的整修,到了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竣工,曾應蔚敬獻「水德配天」匾。

「水德配天」匾為見證慈祐宮第一次重修時的文物

    出了慈祐宮往西(向右轉),沿著廟街前行不久來到新莊路387巷,正是所謂的米市巷。當年新莊與周邊的五股泰山等地,因為平原廣闊土地肥沃,成為北台灣重要的米倉,而新莊因為有河運之便,成為彼時台灣米向福建出口的北台灣最重要基地,米市巷內聚集了好幾家糧商,搬運工人就在米市巷和碼頭之間穿梭。

米市街的彩繪,重現當年新莊碼頭運米的場景。

    據說早先是苦力工人休息的「草厝間仔」,就是米市巷南邊巷底的潮江寺。新莊的沒落,發生於咸豐年間的大規模的漳泉械鬥,是非常重要的原因之一。當時曾因應漳泉械鬥,而在此處修建防守對岸漳州人的瞭望台。

具備西洋古典風格的潮江寺

    大漢溪的淤積讓新莊港口功能不再、分類械鬥重創產業與人心、光緒中葉路經此地的鐵道於日治時期又再改線…,儘管今日大新莊工商業發達人口聚集,但是卻令人擔心漸漸淪為另一個沒有自己容顏的市鎮,或許走一趟廟街,尋覓時代洪流衝擊下,還留存的古廟、舊物、老屋,也讓「一府二鹿三新莊」念起來變得順口…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