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高敏感一族遇見鈍感族群

作者:臺灣通傳智庫創辦人 黃采瑛助理教授

敏華與素貞在辦公室向來不合,這情況在疫情期間,大家必須分流上班,就顯得更為明顯,甚至越演越烈。如今,雖然公司已恢復正常運作,同事們也都回到辦公室一同上下班,但是兩人之間的緊張對峙,卻絲毫沒有趨緩的跡象,反倒隨時有可能一觸即發!

這天,素貞又在茶水間向其他同事叨唸敏華的不是。

「動不動就擺臭臉,誰得罪她了?根本莫名其妙!」

「昨天傳line給她,愛回不回,整個人超難搞!」

「上次開會,大家都沒問題,就她問題最多!我看她很愛在心裡上演小劇場!恐怖喔!」

另一頭,敏華無意間路過,聽到了素貞對同事們的抱怨。她忍不住抖動著身體,轉進了廁所,委屈的哭出聲來,引來了其他同事的關心。

敏華哭說:「什麼擺臭臉,她自己上班遲到,主管就站在後面!這情況,難倒還要我跟他一樣白目的打招呼?」

「疫情期間,她就很喜歡用line對我發號施令了!一會兒說『這個文件的照片有缺』一會兒又說『五點我有事忙,你好了先傳來』我是她這個案子的組長耶!不用談什麼特別尊重,但是這也太沒禮貌了吧!」

「把事情想周全是怎麼了!我當組長,我要負責耶!我不在心裡演練一遍,想好備案,我是要怎樣?對啦!我就是小劇場多!我內心戲啦!不行嗎?」

其實,敏華與素貞都不是壞人。只是,她倆說話的風格與個性行為迥然不同,以致於兩人處處不對盤。

鈍感族群的Line危機

  素貞大喇喇的性格,相當直接,時常會忽略現場的情緒氣候,而讓人感到我行我素。所以,她可能會上班遲到,卻沒發現老闆在看她,還大聲的和同事聊天。或是在想計劃時,總覺得船到橋頭自然直,倘若不直,也一定有辦法航到「柳暗花明下一村」。所以,比較不會思考到計劃的每個面面角角。這,就是典型的鈍感族群。而鈍感族群如果從沒有認真的思考過「友善他人」與「友善環境」,那麼,便會走上極端,成為現在大家都很熟悉的「白目」!

  然而,鈍感族群並非不會受傷,只是他們比較晚感受到周遭的情況。所以,往往等到事情一發不可收拾了,他們才能感受到「巴比Q」,卻為時已晚。而從疫情開始到社群媒體的發達,公事、私事更多仰賴電子媒體的幫忙,傳達訊息。因此,鈍感族群目前最容易出現的人際溝通問題,即是訊息傳送的危機。

  鈍感族群傳送Line、message、短訊等,最常有的行為是省略「人類情緒」,直白的「就事論事」。殊不知,從手機、平板到筆電等電子媒體,其本質都是冰冷的機器,毫無溫度。這時,若還在傳訊時,僅是就事論事,便會給人特別冰冷的感受。有時,恐怕還讓人覺得是高高在上,頤指氣使。或是當有不同想法,直接打出「我不認同」,也會讓看的當事人多多少少感到不安,甚至激化出不必要的敵意。

  為了避免不必要的誤會與衝突,建議鈍感人在傳送訊息時,不妨多多使用「哈、嗯、喔」等狀聲詞、「唷、啊、喲、……」等語助詞、「!、?、……」等標點符號,或是用標點符號組成的顏文字(如兔子迷因 、微笑^^等)以及符合談話情境的貼圖,讓人與人之間的溫度,即便是透過機器,也能像當面對談一般親切、溫暖。

高敏感,不是誰的錯!

  至於上面敏華的故事,很明顯的,正是高敏感族的寫照。也許,高敏感會被貼上「龜毛、想太多、眉角多、不好相處、玻璃心……」等標籤,但是「高敏感」其實也只是一種極為正常的人格特質。他們比一般人更輕易地察覺到周遭情緒氣候的變化,亦即很會讀空氣。

  早在1996年,美國精神分析學者Dr. Elaine Aron就提出「高敏感族」一詞,指出這類人對外在環境相當善感,容易因為外界刺激,而將所有不舒服的感覺放大感受。他們會被他人的情緒影響、不喜歡犯錯,更容易自責。同時,對於過多的刺激易感到疲憊,對於短時間內處理多項事務亦會感到揪心與煩躁。

  但是,就算他們反應出來的行為較為纖細,常被他人說瞎操心或情感脆弱,不若社會普遍喜愛的活潑、衝勁。可是,他們絕對不是異類!相反的,在Dr. Elaine Aron眼中,反而認為高敏感族是最獨特且充滿才華的!畢竟這群人心思細膩、先天敏感,具有高度同理心,能察覺細微的刺激,還能進行深度思考。而在茫茫人海中,每五位,便有一位是高敏感族類。

  所以,高敏感族不必因為與眾不同,感到自卑,更不必為自身特質覺得慚愧。只需要對自己多點自信、接納自己與他人不同的地方,進而訓練自己大膽開口,直接向周遭人說出感受與需求。相信高敏感族的世界,會運轉的更為美好、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