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n9x7xf2H08U
墓園也可讀歷史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清明節,這是華人慎宗追遠文化傳統的代表節日,也因此,在清明節常常會有許多關於掃墓習俗的探討,但是這次筆者卻要帶這大家去看幾個特別的墓園,從它們各自不同的建造背景與意涵,同時走讀台灣的歷史。
台灣最大的墓園式古蹟
在嘉義六腳鄉的王得祿墓園,是台灣最大的墓園式古蹟。王得祿於乾隆末年圍剿海盜蔡牽功不可沒,由於當過一品提督,因此這座墓園的形制是遵照官方「大清會典」的規定建造。
墓園占地廣闊,墓前方左右各有一列石象生,宛如是王得祿的守衛,依次為石人、備馬、臥羊、石虎一對;石人文官、武將各一。這些造型雄渾的石雕已經歷時一百八十年,但線條肌理依舊清晰,繼續述說這位清代台灣官位最高武將的英勇事蹟。
台灣也有法國墓園
西元1883年的清法戰爭,海軍上將孤拔統率的遠東艦隊攻打台灣,雖然一度攻佔基隆、澎湖等地,卻在淡水被劉銘傳打敗,法軍死傷慘重。為了紀念當時犧牲的法國軍人,於1885年建造此一公墓。
墓園坐落於基隆,現在被命名為「清法戰爭紀念園區」,內有四門百年古墓。其中一座的墓碑為方尖碑造型,這種源自古代埃及和西亞的石碑,後來被西方國家廣為採用,而墓碑底座則有線條厚實的圓圈圖案,受到長期風化的砂岩墓碑,卻也因此增加濃濃的古意,可說是百年前那場戰役最直接的見證,也間接說明清末台灣受到列強的覬覦,清廷才正視台灣行省的必要。
日治西化影響下的墓園
前文提到安葬法國士兵的西式墓園,但是在日治時期,台灣也有的西洋墓地,卻是葬著台灣人。台灣在日本時代,因為受到日本人現代化與西化的影響,舉凡官方建物或私人住宅,都受到西洋潮流的影響,就連墓園也受到這股風潮的吹拂。
有東大墩首富稱號的吳鸞旂,生於清同治元年(西元1862年),日治大正11年(西元1922年)去逝。清末台中被選為臺灣省城,吳鸞旂擔任建造城牆的「董工總理」。由嗣子吳東碧所建造區的吳鸞旂墓園,位於台中市太平區,深受當代建築風格的影響,舉凡令人眼花撩亂的花草飾,有著渦卷柱頭的愛奧尼柱,甚至是具體而微的拱圈,如果忽略了方尖碑造型的墓碑,整座墓園更像是一座洋溢著非常濃厚的西洋古典式樣風格的花園。
清明雨紛紛 另類走讀趣
不同國籍、族群的人,台灣四百年的歷史中,或來來去去,或就此落腳。在清明節緬懷自己祖先的同時,欣賞與探究這些特別的墓園,相信在更多的歷史、文化學習之際,是不是也讓我們有更多的思考。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