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灣通傳智庫創辦人 黃采瑛助理教授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jOgdavgiU00

  某大名校教授,同時是知名電視雜誌發行人,在應徵研究員,而Kelly恰巧有機會可以前往面試,所以十分開心。與教授在電話中約面試時間時,Kelly亦戰戰兢兢,絲毫不敢懈怠。畢竟可以向實務與研究合一,且享有盛名的教授學習,實在是不可多得的機會。

  名校教授:「好。在面試之前,妳說妳會先去主持一場活動是吧?」

  Kelly聽到教授竟還記得自己在信中提及,怕活動影響面試時間的事,不禁感到一陣溫暖。心想,這真是一個關心學生的好老師啊!「是的!教授放心,我會把握時間,盡快到達您辦公室的。」

  名校教授笑出聲來:「好!但是記得千萬不要卸妝喔!我喜歡女生帶點妝。」

  當時的Kelly聽不出這番話背後的暗示,還兀自思考:原來作媒體的人,真的都覺得淡妝是種禮貌啊!

  時至面試當天,教授與Kelly針對電影的外國文獻作了許多討論。教授對Kelly非常滿意,決定錄取。這讓Kelly開心之餘,對自己猶多了幾許做研究的自信!

  名校教授這時忽然開口:「喔!都到了晚飯時間啊?我喜歡和我的研究生一起吃飯,熟悉一下彼此。以後做研究,也會比較有默契。妳應該待會沒什麼事,可以一起吃飯吧?走!我請你吃飯!算是錄取慶祝!」

  Kelly還沉浸在被名校教授面試時的肯定心情中,因此,更加竭盡心力的想表現出自己對工作的積極。另一方面,眼前教授親切熱情的態度,似乎也沒有拒絕的空間。在盛情難卻下,Kelly便上了教授的車。

  車上,名校教授開始尋問Kelly的個人背景與生活情狀,例如平日的休閒活動?家中有幾個兄弟姊妹?有男朋友嗎?交往過幾個?……從最簡單的問題,問到個人的私事。由於教授在受到台灣民眾備受肯定的大學任教,所待的媒體又相當知名,是以當教授的話題由淺入深地侵入Kelly的個人隱私時,Kelly仍一一應答。

  甚至在應答的過程中,長期研究媒體,懂得批判思考的Kelly漸漸地失去了大腦對危機的判讀標準。她總忍不住想:教授到底是太白目?還是分不清人我之間的界限?可是對方是長自己多歲,位高權重的人啊!自己也不是什麼電視台辣妹,應該是自己想多了吧?

  就這樣,表面上在車上看似有說有笑的師生,暗地裡Kelly的大腦早已陷入一團迷霧又認知不和諧的自我問答迴圈中,嗡嗡作響!好不容易下了車,到了餐廳的停車場,教授卻一把手握了過來,直接牽住Kelly的手!

  Kelly在當下第一次體驗到大腦當機是什麼感覺!她不敢相信自己手心傳來的人類體溫,一股極為恐懼又噁心的厭惡感隨及湧上胃來!腦中像是法院開庭般轟轟烈烈,吵吵鬧鬧!當疑惑的聲音說:天!這是什麼情況?立馬有憤怒的聲音說:他怎麼可以這樣對我?恐懼的聲音才響起:現在該怎麼辦?疑惑的聲音馬上搶白:是我做了什麼讓老師誤解了嗎?恐懼的聲音立刻:現在要往哪逃?憤怒的聲音因太生氣而發出了哭聲……。Kelly的腦袋被各種聲音充斥,能運作的僅剩生物本能─杏仁核將現狀傳遞到人腦深處的中腦導水管周邊灰質,讓人無法控制的僵直!

  而Kelly大腦高速刺激時,全世界的運轉已與她無關。因為,這時只有Kelly變成樹懶。她的全副注意力都在亂轟轟的大腦,而她的身體呢?正被眼前卻若無其事的教授牽著走進餐廳!直到她勉為應付的舌頭回應外界點菜,教授終於先到洗手間,Kelly才默默回過神來。

  然而,她無法原諒坐在餐廳的自己,認為自己真是愚蠢至極。所以,她默默吃完飯,逃離了這一切。並且將所發生的事情深深地、悄悄地埋入記憶深處,再也不願提起。

受害者究竟被誰封了口?

  往往在性騷擾中,加害者已不再將被害人當作「人」來看待,而是當作是一個低於他的生物─「獵物」,或是一個目標,亦即「物化對方」。這使得加害人得以泯滅罪惡感、羞愧感,而採用策略,攻城掠地。其sop包括:

策略一、創造月暈效應

  人對於對他人的認知通常是依初步印象,逐步推論整體。例如,我們會認為一個社會地位高的人,不會做壞事。教授或老師具備高道德情操等。這使得某些職業或取得某種好名聲的人,更容易取得他人對自己的信賴。

策略二、鋪陳Yes心理定向

  心理學家指出人在作反應時,有一種自我維持的天性,希望自己的言行能夠前後保持一致。所以當人回應「是/好」之後,便會希望朝著這個方向前進。「洗腦」即是依此核心運作。當人先提出一個對方無法說不,只能說好的簡單微小請求後,對方會很難將反對說出口。名校教授請Kelly帶妝,即開始埋下Kelly當日的行為傾向與日後覺得自己太笨,而無法在事後為自己發聲的伏筆。

策略三、掌握沉沒成本

  人都喜歡和自己相關的事,當開始付出,因為有了投注,自然希望能有好的收成。所以會竭盡所能讓事情往自己希望的方向發展,這便是沉沒成本效應。Kelly為了面試做了諸多準備,工作結束依然趕路赴約,在英文期刊考驗下,終於獲得成果。所以希望這成果是正向的,自然難以接受後來的歪劇發展。

策略四、執行認知不和諧效應

  認知不和諧效應的出現,必然伴隨著循序漸進使人行為改變的特質。因為行為先發生,便只能改變心態,除了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會出現,此處也有相似的應用。人類會為了改善自己行為與情緒不相合的感受,便會不自覺地改變想法,安撫自己相信的與行為其實沒有衝突。就像教授漸漸地以問題侵入Kelly的個人界限,使Kelly開始對危機判讀失去標準。

策略五、利用害怕與社會歸因,讓受害者緘默無語

  人類驚恐時的第一個反應多半是僵住!然而,人最無法原諒自己的,也是當下因僵住而顯得無能的自己。再加上,人類天生的傾向即是從受害事件中學習,是以讓演化得以茁壯而延續。所以,當我們看到他人受害時,下意識地即會認為一定是有「可檢討之處」。是故,我們會認為受害者一定也有問題。這雖然是生物必然而起的思維,但也常常讓受害者因此而更加緘默。

  Me too事件撞擊社會,讓我們越發重視該如何善用心理學,幫助人類面對害怕,仍能做到自我保護。除此之外,如何清楚劃分人我界限,尊重他人,疼愛自己,亦該是我們應當趁此之際,認真思考的議題。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