躍上國際的傑作—許元國的陶瓷藝術

受訪者:許元國/傑作陶藝有限公司董事長

他是善於商道的經營者,也是安於世道的修行人。他將泥巴玩成了藝術品,把臺灣意象化為一件件傑作,驚艷了世人的雙眸,讓冒著煤氣的灰色小鎮,成為閃耀國際的旅遊之都。他是臺灣工藝之光──許元國。

燒窯廠的童年回憶

出出生於鶯歌的許元國,是陶瓷廠的第三代經營者,從小,他就是個在泥巴裡打轉的孩子。日治時期,祖父創立了「順發製瓦工場」,父親承繼後,易名為「合興窯」。那時窯廠燒的是木柴,鶯歌的天空,總灰濛濛一片。「好天就『坱』(鶯),下雨落就『膏』(歌)」,常俗的諺語,訴說著這個小鎮的泥濘與灰煙。

八歲那年,父親辭世,工廠易租他人,年幼的許元國因此暫別了陶瓷的世界。天資聰穎的他,一路認真向學,考進了政治大學心理系,還擔任起心理輔導的「張老師」義工。然而,生活雖然充實,童蒙時期玩泥巴的美好畫面,卻常常於心中閃現。眼看著昔日熱鬧的窯廠小鎮逐年蕭條,許元國毅然決定回到故鄉,要用他的創意與才能,重振家族事業。

工藝之光──傑作陶藝

為了走出自己的路,許元國成立「傑作陶藝」公司,以「融合中華文化與臺灣意象」為核心,走出歷代名瓷再製的老路,為瓷器注入新的文化潮流與靈魂,以「文化元素、創意跟產值」作為其開拓事業的三要點,可以說是鶯歌文創產業的領路人。「差異性是生存的硬道理」,面對內需市場固定,不同類型藝品相互競爭,以及日本次級陶瓷日用品的傾銷,許元國堅持做出「不一樣」的產品來站穩腳步,經營「小而精巧」的商業路線,用高品質,高品管的服務,創造「傑作陶藝」獨特的價值。

上圖、用文化為台灣盡一份外交心力是許元國最自豪的事情
上圖、APEC代表張忠謀先生致贈各國元首的禮物,是由傑作陶藝設計器型配合張淑芬女士畫作製成

秉持著對陶瓷藝術的熱愛,許元國讓作品說故事。他所開發的產品,融入了臺灣文化與意象,深受總統府、外交部肯定,透過外交系統,迄今已有廿六個國家元首擁有傑作陶藝的作品,更有卅六個駐外單位時常選用傑作陶藝的作品致贈外賓,可以説傑作陶藝公司是外交小尖兵,小兵立大功。也由於這種難得的成績,獲得文化部評鑑為「臺灣工藝之店」。由於父、兄皆為鶯歌鎮長,許元國不只用心於自己的陶瓷事業,更重視鶯歌地區的城鄉發展,於是陸續推動了「鶯歌陶瓷之旅」、「鶯歌陶瓷嘉年華會」,結合觀光產業,讓這個曾經煙霧彌漫的窯廠聚落,華麗轉身,成為揚名國際的陶瓷觀光重鎮。

上圖、傑作陶藝的CSR活動—彩繪陶瓷藝術治療

精益求精的許元國,為了追尋更深厚的創作內涵,工作之餘,還到臺北大學民俗藝術研究所深造。「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一定失敗!」勤懇認真的他,不但將事業經營得有聲有色,還將他摯愛的鶯歌小鎮作為研究對象,撰寫論文《鶯歌陶瓷嘉年華會觀光行銷之研究》,對於陶瓷工藝的投入與推展,許元國可以說是既浪漫又理性。

上圖、許元國認為對青年學子傾囊相授文創知識也是一種佈施

佛法特調的人生配方

土有配方,人生也有配方。浸信佛教的許元國,用佛法經營人生、管理事業。他認為「佛法」其實就是「生活的方法」,是一種「行為科學」,在精深的佛法中,他悟出了經營管理之道,並自創一套融合了管理學SWOT概念與佛教「味患離」的管理法則;時常關注環境中有利與不利之處,正確地做出決策,創造有利的善因,結環境中的好緣,在逆境中持續精進。

許元國認為,佛法中的「因果」是非常積極的,並指出做生意與佛法之間的關係:佛法重視「因緣果」,「因」是內部環境,「緣」就是外部環境。若能時常觀察外部環境的機會點、威脅點,並內省以了解自己的強項,「造善因,結善緣」,懂得掌握機會,並適時轉型,就能獲得事業上的「善果」!「自依止,法依止」,依循佛法處事,便能靠自己「自強不息」。

他還提出做生意與「六度波羅蜜」的關係:開發展品的時候,動機是利他的,比如創造能夠解決環保問題的產品,便是「佈施」。對於不良的商業經營模式,要能夠不動心,就是「持戒」。面對奧客折騰,卻不動氣,就是「忍辱」。許元國不但用生活實踐佛法,也用經營管理來實踐佛法,獨特的詮釋,尤如醍醐灌頂,讓人豁然開朗。

信手捻來都是佛法的「傑作陶藝」,也創作了非常多的佛教相關藝品,不若寺廟壇的塑像、法器,而是巧妙地結合在生活器物上。隨口都能講解佛經義理的許元國,站在作品前,為我們釋義作品上的《心經》,字斟句酌的談吐中,自帶光芒。

從學霸到文創事業,當中必然歷經了許多挑戰,但許元國的「生活佛法」,讓他總能定下心地接受順境與逆境。「無常即日常,變化才正常」,他認為,人生不可能一成不變,要常常修正SOP,做「滾動式調整」,將無常的變化打擊視為正常,才能時刻自在喜悅。一個下午的訪談,我們不僅受到藝術的薰陶,還體悟了佛法的奧妙。許元國特調的人生配方,讓他真正活出了佛法的模樣。

一家人的傑作

「成功的男人背後,必定有一位偉大的女人」,這句話放在許元國身上最是恰當。當初決定重拾家族產業的許元國,一開始是以藝廊的型態來經營,而擁有陶瓷專業知識的許夫人,不僅是賢內助,更是賢外助,時常在藝廊中擔負起介紹藝品的工作。多年來,夫婦倆不僅事業經營得成就非凡,家庭也是經營得相當成功。一雙兒女留美歸國後,兒子放棄了美商的工作回到「傑作陶藝」幫忙,除了撰寫外文簡介,使「傑作陶藝」能用產品與全世界交流外,更運用AR科技活化了陶瓷藝品。

日前,「傑作陶藝」與臺北大學合作開發科技軟體,讓顧客透過手機掃碼,就能看到陶瓷圖案在眼前「活起來」!瓷器上畫工精美的臺灣藍鵲與鳳蝶,忽地翩然飛舞,栩栩如生的模樣,著實令人驚艷!

許元國與兒女相處融洽,感情和睦,是一位觀念開明的父親,他時常把「要讓年輕人來做」掛在嘴邊。樂於接受改變的他,除了放手讓子女為「傑作陶藝」投入更多新潮玩意兒,也用自己的事業來支持子女的發展。從事材料研究的長子許恕維,就運用「傑作陶藝」,開發出具有環保概念的「再生瓷」,這項突破性的研發成果,已獲得政府的專利與補助,未來勢必帶領陶瓷產業邁向新的技術里程碑!

「傑作陶藝」不只是一間文創公司,更像是一個幸福產業,因為她是一家人共同努力創造出來的。這美好的家庭關係,就是最重要的「傑作」!

上圖、許恕維(中立者)將AR技術運用於陶瓷圖案創意表現
上圖、循環經濟的典範,許恕維研發再生瓷—陶瓷廢棄物的再利用

傑作陶藝文創園區

對許元國來說,生活不只要有佛法,更要有陶瓷藝術。多年前,他就開始推動「日用瓷藝術化,藝術瓷日用化」的概念,並嘗試將陶瓷放在藝術治療中。近年來,為了讓畢生所學的文創、佛學得以承傳,他著手規劃了「傑作陶藝文創園區」。作為陶瓷廠的第三代掌門人,許元國指出「陶瓷是科技與藝術的結合」,他成功地將陶瓷從父祖輩的化學、工業轉化成「藝術瓷」,未來,在這個園區裡,「傑作」將繼續從材料與科技的面相,讓陶瓷有更多元的跨領域融合,也讓藝術新秀有一個能夠發光發熱的舞台。期許這個具有潛力的文創聚落,能夠讓歷史悠久的鶯歌小鎮,再度化身為臺灣標誌性的景點。

上圖、許元國擔任新北市立鶯歌陶瓷博物館諮詢委員,舉辦陶瓷創意服裝設計競賽

人生沒有好走的路,但也沒有白走的路,許元國的一步一腳印,走出了一部臺灣陶瓷的微型發展史,讓昔日染著煙灰色的陶瓷工廠,穿上了鮮麗的色彩,飛舞起來!(文/采琦)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