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過後總體環境的變化與因應

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新冠疫情持續延燒,全球確診及死亡人數不斷攀升,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嚴厲的管控行動,如鎖國、封城、停業及禁止相關賽事、聚會活動等等措施,希望能夠進一步降低病毒傳播的速度與範圍。影響所及不僅經濟、產業及就業受到巨大影響,在家隔離、社交距離及遠距上班等新型態的互動及工作方式,也逐漸開始改變人們的生活及消費型態,如何理解與掌握這些變化,並思索可能的因應之道,是現階段重要的課題。

  首先,在政治及國際關係方面,此次新冠肺炎對於不同國家造成程度不一的災情,反映出不同國家政府體制及行政治理的強弱,有可能造成國際政治格局的重新洗牌;而世界衛生組織 (WHO) 的功能未於本次疫情防治中有效發揮,甚至因疫情通報、與中國政治有較深的政治聯繫等關係,受到多數國家與民眾的檢討,疫情之後有可能會形成新的國際聯盟。

  另從全球多數政府管控疫情的經驗中觀察,為取得民眾的信任,傾向形成一個政府、專家共同協作的治理框架,這樣的框架可能會形成一個新的專業治理模式。在疫情之後,專業菁英的政府治理模式,或將可能延續;但值得憂慮的是,部分國家民族主義、集權主義可能會興起,不同族群之間的隔閡與偏見,將會繼續存在,甚至擴大。

  其次,在經濟及產業方面,全球化的跨國生產體制及供應鏈的脆弱性,在此次疫情中彰顯無遺,為維持一定程度的製造生產能力,產業將朝向『分散零組件來源』及『鞏固國內供應鏈』發展;中國大陸作為世界工廠的角色,將加速被其他國家所取代,形成多個國家組成的分散式供應與生產體系。而疫情之後,社會上不同經濟階級的資源落差會更加凸顯,中低收入階級的群體,將需要更多政府的扶持與援助。

  再者,在消費與生活形態層面,由於對疫情的恐懼及被強制隔離,全球主要消費國家如中國、美國市場的消費意願及能力大幅降低,進而影響到供給端;而也因為對實體消費的減少,線上消費模式,將部份取代實體成為民眾主要採購的通路。中小型餐廳與店鋪經營者,會受到此一波消費改變的劇烈衝擊。部分尚未導入虛擬電商工具者,將藉由此波疫情加速導入數位銷售工具。

  疫情之後,人際間的關係,也將因為健康及安全議題而被重新思索調整,因而社交關係及互動方式應該會被重定義,諸如握手、親吻或擁抱等身體接觸的社交模式,將會被進一步由其他無接觸的互動所取代。此外,新關係也將反映在用餐禮儀、大眾運輸搭乘的規範上,成為一種新的文化與禮儀方式。人際的距離,也或將改變既有的宗教與文化模式,沉思、冥想等宗教儀式會重新受到重視。

  最後,此波疫情將加速各領域的數位轉型。未來的產業及社會需要更為穩定、安全、不間斷的網路通訊服務,此舉,將會加速如5G、區塊鏈及邊緣運算技術的進展。而由於疫情對於人員的隔離、限制,製造商與服務商為維持生產力,將加快導入無人化及自動化科技,諸如智慧工廠、無人載具、無人化商店的議題將會被加速實現,然而資訊安全的議題也因此將更加凸顯;另虛擬實境(VR)等新興互動體驗技術,將重新受到重視,被用來強化遠端的消費者體驗,也將有更多文化內容,如影視、電競產品與互動科技相結合,創造更多元的體驗科技。

  綜上所言,此次新冠疫情的影響層面既深且廣,疫情過後不管是國際政治、經濟產業、消費及民眾的生活方式都將展現出與過去不同的面貌,雖然政府現在全部的心力都投注在疫情的控制與產業紓困,但疫情終將過去,如何未雨綢繆,超前布署,為未來的新世界做好準備,也應是現階段政府應該關注的議題!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