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著水圳去散步—南投險圳的人文行旅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隨意走在鄉間稻田,一定常常發現身邊有一條圳溝流水潺潺;即便是在都會地區,只要留心也會看到不知名的水圳,為你構築城市一灣靜謐的天地。

景美區的瑠公圳河道,為喧囂的城市構築城市一灣靜謐的天地

    水圳的興築對於先民的生活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舉凡日常生活的飲水、灌溉用水、人畜盥洗等。更重要的是,這些水圳,更使得台灣許多原本乾旱而難以耕作的農地,獲得了源源不絕的水源;農人與農業收成也逐漸脫離原本的「看天吃飯」與「看天田」。

南投草屯有一條原名「險圳」的北投新圳,「險圳」在乾隆初年就已開鑿,到現在已經有將近270年的歷史,不僅是南投最早開發的水圳之ㄧ,灌溉面積更達到1923公頃。

北投新圳是草屯地區灌溉面積最大影響最深遠的水圳,上圖是圳路圖(筆者翻拍自南投農田水利會志)。

巡遊北投新圳,第一站我們先來到南投農田水利會草屯工作站,一進到站內就會看到一座「北投新圳功勞者李春盛翁壽像」。從乾隆初年來到日治初期,加上水患地震等災害,險圳已經殘破不堪。草屯圳寮仕紳李春盛眼見險圳不僅已失去水圳的功能,甚至遇到颱風豪雨時還成為地方水患的元凶,於是在日治明治37年(西元1904年)8月向當局主動提出修建險圳的計畫(但有一說是當局請李發起)。

北投新圳的開鑿和李春盛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日治明治37年(西元1904年)8月24日台灣日日新報關於險圳的報導

然而不斷追加的工程經費,與修築工事的困難,不但原本堅定的民心開始動搖,甚至有許多不利於李春盛的傳言。所幸李春盛和草鞋墩支廳長野田寬火警部,四處奔走,最後並確定向地主收取每甲70圓規費,但可分作兩次繳納,加上總督府補助以及向銀行貸款,終於在隔年六月完工。

重新整修後的險圳,上圖是牛屎崎的支線(取自明治39年8月12號台灣日日新報)

險圳幹線修築完成後,支線也跟著陸續動工,到了明治39年(西元1906年),所有工事完成,當時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將險圳改名「北投新圳」。此後,草屯的農業蓬勃發展,人們生活也趨於穩定。為了表彰整個修築工程與當年捐款的地方菁英,草屯工作站站內還有一塊「昭險圳改修諸首事人氏名記念碑」。

昭險圳改修諸首事人氏名記念碑

接著帶大家去拜訪圳頭的水隧道。儘管所有的整修工程已結束,但是北投新圳位在雞柔崎的取水圳頭常常被烏溪沖毀,為了一勞永逸,官民共同決定在這處堅硬的岩盤上開鑿隧道,取代原有的圳路。

大正十年(民國十年)開始動工,於隔年二月竣工。鋼筋水泥的隧道口塑造為城堡的模樣,並題上「潤澤萬民」四個大字,渾然蒼勁的書法與滔滔低吼的圳水,訴說著當年工程的艱辛,令人打從心底產生一股敬佩。

隧道口「潤澤萬民」的題字蒼勁有力

    生活型態的改變,我們早已忽略這些水圳,也失去了和土地甚至生命源頭的聯結,就讓我們找一條水圳,沿著圳路漫步,可能就是一趟結合人文與生態的輕美旅行。

滾滾圳水滋養草屯兩百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