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為了迎戰全球化的趨勢,以及硬體產業微利化的挑戰,全球主要國家都在思考如何投入文創產業以朝軟實力發展,並加值硬體產品。可是這個過程並非走的很順利,大家都在探索,到底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文化創意與產業如何結合?相信大家都很關心。

曾經有一次到大陸出差,朋友提及北京也在大力推動文化創意產業,當初大家也搞不太清楚什麼是文化創意產業,後來有人舉了個例子,『就像電影的生意一般,開電影院的人有文化,拍電影的人需要創意,賣票的是產業』,大家才茅塞頓開。這是從產業鏈的觀點來解讀!

那為何要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呢?有以下幾個原因:首先,文化創意產業本身的附加價值高,很適合台灣人才量少質精的經濟發展型態量,尤其相對於大陸,台灣人創意新穎精緻;其次,若能應用文化創意元素以加值原有產業,不僅可達相輔相成之效,加上透過新人才、新思維、新經營模式的注入,應可創造產業的新氣象。

不過,做文化及創意的人,和經營產業的人好像意見常常無法一致,而這也是產業無法發展的重要因素之一。為何如此?從實務上看來,很多做創意的人想的是名垂千古,想做的是自我實現,對於票房則不屑一顧。而做產業的人關心的是否賣座?是否即時上市?想法南轅北轍,難怪很難融合。

有個科技公司的朋友因嚮往文化產業曾加入藝術產業擔任業務主管,他對於老闆堅持藝術本業真的是非常敬佩,但提及時程的管理則搖頭嘆息。曾經有個產品馬上就要出貨了,大家也都覺得可以交貨了,但老闆一看再看,一想再想,覺得實在不夠完美,當場廢棄重作,全公司的人為之傻眼。這也是說明為何跨領域融合如此困難之故,主要是理想、心態與堅持不同之故。以上狀況雖屬極端,但在實務上不乏相關的案例,如何改善此一狀況,也是關乎文化創意產業是否能夠起飛的要素。

跨領域的確不容易,有個範例很值得參考。日本燕三条地區由於高齡化和海外低價商品競爭等問題,面臨銷量驟減、傳承人才短缺等困境,為扭轉金屬鍛造產業之劣勢,該地區廠商與政府共同合作,透過設計、觀光、金屬加工的跨領域合作,於每年十月舉辦工場祭典,開放該區所有工廠給一般民眾參觀,讓民眾實際手作感受該區出產之商品品質和魅力。

2017年其更鏈結周邊的農場和商場加入此祭典活動,銷售農場品和其他商品等,政府單位亦將該區閒置小學改建委外經營,作為人才培育和廠商交流場域,發展至今已成為日本地方文化創意再生的標竿城市。

事實上,台灣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是有其優勢的,包括已具有的成熟的產業基礎、多元文化的包容與陶養對外來文化的接受度高,國民對生活品質需求日增、品味生活意識日強且具創造潛力。例如,在文化信仰、藝文展覽和地方創生方面,亦開始有跨域創新概念之案例,如白沙屯媽祖繞境活動透過網路電視台進行直播,並提供VR-360度實境影像,讓無法參與活動之信眾可獲得最新資訊;進香期間出動30人採訪小組分散至隊伍中紀錄影像,讓其他民眾隨時關注進香最新動態。2017年隨香客人數近2萬5,000人,創歷年新高。

又如故宮的乾隆潮新媒體藝術展,以故宮乾隆主題圖像,整合文創互動科技、數位服務、公益與時尚,邀集跨領域業者合作,推升博物館展覽多樣性價值。根據英國媒體(the art newspaper) 2014年博物館調查,故宮乾隆潮展是2014年全球總參觀人次最多、日參觀人次全球第三高的展覽,參觀人潮達160萬。

不過未來台灣要發展文化創意產業,還是有許多方面需要突破,包括創意經營人才欠缺、缺乏跨領域的創意交流機制、創意商業化有待建立相關的制度與配套措施等。

基本上,台灣在設計、美食、美服(服裝設計、布料創新與配飾設計)、中式庭園設計、表演、藝文活動、美容、養生、健身等文創方面都已建立一些基礎,如何發揚光大,的確需要深思,未來應可朝向以下幾個方向思考:首先是創意經營人才的延攬及培養,尤其是國際化的跨領域才;其次,對於重點產業,從創意構思直至最終産品提供系統化的支援體系;最後應透過組織性的海外推廣,對戰略性地區的出口進行協助,促進海外市場的拓展,才有機會讓文化創意產業起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