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文男
上一期稿件曾提到即將沒落的小鎮,如果居民有共識,也有熱情,願意一起努力來重新打造自己的家園,一定有機會可以再興。尤其台灣在新的版圖下,各種資源及人才都朝六都集中,大家都很擔心原來六都十六縣,將逐漸走向『六凸十六陷』,那就糟糕了。
事實上,全球趨勢的發展都是朝城市化移動,不具經濟活力或產業外移的鄉鎮皆面臨逐漸凋零的景象。以日本為例,由於高齡少子的影響,以及城市化的衝擊,許多城鄉不僅百業凋零,甚至面臨破產的窘境。如何振衰起蔽成為政府施政要務。其中有些在地轉型創新成功的案例,值得未來所有的鄉鎮市參考借鏡,以下進一步說明。
以日本島根縣大田市為例,根據研究,該市以農畜水產、礦業及觀光為主要經濟活動。1980年人口約5萬人,2010年僅剩下3.8萬人,且面臨了觀光客人數減少、客單價下滑及顧客滿意度下滑的問題。究其原因,主要在於提供資訊不夠完整、廣宣不具吸引力及地方品牌管理未臻完善。除此之外,地方不具特別魅力、觀光停留時間太短、無具體的旅客回流機制、商業模式不夠成熟,也是造成回流客數少的問題。
為了重振市鎮活力,針對這些問題,該市從資源盤點開始,確認哪些是當地才有的、具特色的商品,當然在地歷史、文化、自然等題材也是需要考量的項目,藉此發展具未來性、可持續運作的服務體驗,並與活動結合。其中最重要的是『石見銀山』的活化與運用。
石見銀山是大島市的自然景觀,也是全球著名的礦山。從1526年被發現以來至400年後礦產枯竭停止開採為止,16世紀航海時代地圖即已明確記載。而銀礦的採掘到精煉,皆為人力、手工、小規模生產,為確保冶煉燃料進行植林,對環境並未產生影響。而透過遺跡不僅能了解當時採礦的全貌,礦山也與周遭的自然環境融合為珍貴文化景觀,而於2007年7月登錄為世界文化遺產。
根據此一目標鮮明的主體,透過存留的包括礦坑坑道、街道景觀、寺院神社、銀礦制鍊廠遺址等靜態遺址,加上科技化的工具,例如設計仿日本古幣的「石見IC銀幣」,銀幣背面嵌入RFID晶片,在遊客中心購買後,前往定點參觀時,對準「千兩箱」感應,即可提供日韓中英多國語音導覽服務,並可當作折價券使用。「千兩箱」同時也會紀錄訪客的足跡,觀光協會可用資料進行動態統計分析。結束參觀行程後,當作紀念品攜回。藉此協助訪客對文化遺跡做深刻的認識,來提升地方品牌與形象。
簡言之,在地創新之途徑主要是透過盤點在地資源,並結合在地優勢,專攻某項特點集中發展,並藉由故事及包裝傳遞鮮明形象的產品及服務,進一步『回應客戶需求』,亦即掌握地方本身和消費者的需求,營造情境提升產品或服務的無形價值,最後從整體面進行『營運模式』相關配套的思考,才有機會讓小鎮浴火重生,台灣許多區域或小鎮應該可以從中獲得一些啟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