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聞其聲不見其人:陳貫的〈蓄音器〉

作者: 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LFv99FGUWPg

「蓄音器」開啟娛樂新時代

  現在的人想要聽音樂,真是方便無比,只要透過手機,藉由各種影音串流平台,就可以點選自己想聽的音樂,令人稱奇。然而,如果回到一百年前,所謂的「蓄音器」引進台灣時,人們感受到科技神奇的驚訝,絕對更勝於此,當然也開啟了娛樂的新時代。

八音迷奏出難窮

  陳貫的〈蓄音器〉古詩,大概是很能詮釋當時人們接觸到蓄音器的驚奇感受:

  八音迷奏出難窮,不用歌姬與樂工。
  一器中空藏萬籟,自彈自唱訝神通。

  陳貫是苗栗苑裡人,橫跨商業與文教,並於昭和七年(民國二十一年,西元1932年)與王清淵、陳南輝創立「蓬山吟社」。這個不需歌姬與樂工,卻能演奏出八音與萬籟的神奇機器,讓他深感神奇,特別是從詩作內容讀得到他心中的讚嘆。

  蓄音器又名留聲機,根據日本時代明治三十一年(西元1898年)的《台灣日日新報》的新聞報導,提到在大稻埕的茶館,有一位廣東人帶來一台留聲機,向進場的觀眾收取「一角銀子」。他把留聲機用幕簾遮住,然後播放各種音樂,聽眾都嘖嘖稱奇,報導中還特別強調「但聞其聲而不見其人」。那時候幾乎大家都不知道留聲機,而這也是留聲機傳入台灣的最早紀錄。

台語流行歌與蓄音器的風尚

  1930年代也是台語流行歌最風光的時光,〈望春風〉、〈月夜愁〉…等膾炙人口的歌曲,在大街小巷透過蓄音器被不斷播放,李臨秋、鄧雨賢也成了家喻戶曉的作詞作曲家,也因此台語流行歌與蓄音器的共同帶動了一股流行。

  當時透過蓄音器來聆賞音樂代表著時尚,就好像這首詩的作者陳貫,他既是文人也是經濟不錯的仕紳,自然會購買一架,來展示自己的品味。當時一架蓄音器大約是一般上班族一到兩個月的薪水,算是一種比較奢侈的用品,但就算不便宜,人們也會想要擁有,就像現在人都想要擁有蘋果手機一樣的心理。也因為這樣,在當時最主流的媒體—報紙,經常出現販售蓄音器的廣告。

設計精巧的蓄音器

  蓄音器外觀看起來像是一個方盒子,材料有木頭也有金屬。箱子旁有發條,上緊發條後,唱針讀取轉動唱片的聲軌,再把訊號送到擴音設備的喇叭花筒,更是蓄音器外型的最大特色。也可利用前方的木條開闔來控制音量,不用的時候可以把上蓋蓋下來,就成為一個精美的木盒子,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一個令人愛不釋手的精品。

  蓄音器以機械的原理把聲音直接播送非常真實,而其特有的背景沙沙聲頻,彷彿墜入往日時光,正所謂「一器中空藏萬籟」。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