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 詹文男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nx3OfUtzAI4
現今的社會變化無常,天災人禍頻仍,人心躁動不安,部分宗教就扮演著療癒與撫慰身心的角色。根據內政部2021年的各宗教概況統計,國內寺廟教堂數高達1萬5千多家,其中寺廟數1萬2千家,教堂2千9百個左右,而這還不含沒有登記的宮廟神壇,也因而有人開玩笑說,國內的寺廟教堂比便利商店還多。
這些寺廟教堂所提供的服務含括祭解、點燈、求籤、普渡、進香、收驚、問事等,有些規模比較大的還有推廣素食、環保教育、急難救助、弱勢關懷,辦理中小學,甚至高等教育和醫院的培育及醫療服務,可以說食衣(衣)住行育樂都涉及,從經濟發展的角度而言,其所創造的產值不容小覷。
以大甲媽祖每年9天8夜,跨越4個縣市、21個鄉鎮,來回共330多公里的遶境為例,透過志工對媽祖信仰的強大意念,加上綿密的人際網路串連,疫情前每年估計都有超過百萬人參與。今年雖因疫情影響,根據媒體報導,仍有60多萬人參與,統計包括信眾捐獻的香油錢,加上12家上市上櫃公司贊助金額,以及信徒吃喝住宿交通,以及帶動的當地特色產品與文創商品的銷售等等效應,創造超過30億的產值,美國CNN甚至稱這是全世界最受歡迎的一場健行。
而這幾年因疫情影響,神佛經濟也開始邁向零接觸,像前述提及寺廟教堂提供的服務,如點光明燈、安太歲、求籤、祈福、問事等都開始轉向線上。社群媒體也被廣為運用,有些宗教團體運用Line大家一起念經、禱告、共修並迴向,各類行動支付也運用得相當普遍,甚至有NFT的發行。
基本上,數位科技的迅猛發展,早已滲透至各行各業,宗教也不例外。許多廟宇早已與時俱進的透過線上進行祈福、禱告讀經、祭解補運、點燈(光明燈、財神燈、姻緣燈、安太歲..等)、求籤、QR code掃描捐香油錢及販售各類多元的文創商品,甚至發行NFT等虛擬資產。
這兩年因為疫情的關係,更加速了宗教在零接觸上的數位轉型。例如在行銷上,透過如臉書、Instagram、Youtube、Line,甚至抖音等社群媒體來接觸無法出門到廟宇參拜或至教堂做禮拜的信徒或教友。曾經有位年輕女性的太子起乩影片在5分鐘內觀看次數竟然高達百萬次,效果驚人。
另為因應現代人生活的各種場景及多元情境,通路的虛實整合也有很大的拓展。舉例來說,過去僅在寺廟所在地實體進行相關的服務與支付。但現在除了在官網及網路商店銷售文創商品及心靈服務之外,也有金融銀行與20家廟宇合作,信徒可以在ATM上點文昌燈、財神燈等,而若在特定通路或量販店點燈,還可以累積點數,心情不好時還可以立即求籤詩,一應俱全。
而在維繫信眾的忠誠度方面,也有所謂線上共修及服務,例如透過社群媒體,每日提醒讀經及迴向,而累積了一定的寫經或讀經數,也可兌換虛擬御守(香火袋/平安符)讓你自己保有或轉贈,藉此提高信眾的黏著度與互動。
最近北港朝天宮與文策院及業者合作,推出廟宇元宇宙,讓不僅臺灣的民眾不用出門就可感受到媽祖聖殿的莊嚴,全球的朋友,也可藉由手機、平板與頭戴式VR裝置在元宇宙內體驗參拜媽祖、點光明燈、擲筊、蓋鐘與抽籤詩等等的數位科技應用,領略媽祖數百年來的文化儀式。而當信眾在元宇宙付費點起光明燈,北港朝天宮線下也將同步實體點燈,讓民眾祈福不受時間距離的限制。 平實而論,宗教雖是玄學,但從行銷的角度而言,其所提供的心靈療癒也是一種產品與服務,為了維持組織生存,宮廟也需數位轉型。因此,如何透過差異化的定位來凸顯廟宇與神佛的品牌特色,提昇潛在客戶的好感度,同時善用數位科技掌握新舊客戶的形貌與需要,整合虛實全通路來滿足不同信徒的多元需求,並以社群經營來加強互動、維繫終身關係,才有機會提昇客戶的忠誠度及貢獻度,組織才能永續發展!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