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 詹文男 /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產業顧問 高雅玲
台灣已步入高齡社會,2025年將進入超高齡社會邁進(20%人口超過65歲)。大家都很期待這一新興市場的商機,也都躍躍欲試。但面對這些即將樂齡的族群,企業在進軍市場之前,首要之務應該是對此一族群有深入的瞭解,才能掌握其痛點與需求,做好產品及服務的規劃與準備。
不可諱言,隨著年齡增長,高齡人士的身體機能、經濟收入、移動力等等方面都逐漸弱化,因此一般人對高齡者多有健康弱者、生活弱者、移動弱者,以及當災害發生時,需要他人協助避難的災害弱者的刻板印象。不過這是源自於我們對上一代高齡者的群體特徵之印象而來,但即將形成龐大高齡市場的嬰兒潮世代,跟過往的高齡族群有很大的不同,根據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MIC)的研究,這些族群擁有以下幾個重要的特質:
1. 刻苦、耐勞又抗壓:自1945年始,臺灣每年新生兒數量便達25萬人,且連年創新高。最高峰時期每年出生的新生兒數量還一度超過40萬人,是2019年(僅有18.1萬人)的兩倍多。嬰兒潮世代因為經歷戰後百廢待舉、物資缺乏的階段,雖然能有更多的受教育的機會,但幼年成長時期多半生活貧窮,養成吃苦當吃補的個性,如此的世代成長經驗,影響此世代人的消費動機與價值觀。
2.學識高、能力強,多為產業中堅:戰後因為教育普及,人數眾多的嬰兒潮世代,在求學階段面臨了激烈的競爭,大約只有7%可以考取大學,且由於當時臺灣沒有博士班,大學畢業後若有意想繼續深造,只能選擇出國留學,因此選擇出國進修的人數也屢創新高。學業告一段落後,或定居美國海外,或返台投入產業,成為臺灣各個領域的中堅,更是台灣產業及社會進步的主要推動力量,臺灣的校園民歌、民主運動、社會運動等,都可看到嬰兒潮世代參與的軌跡。
3.受到新事物、新文化及新科技衝擊洗禮的世代:嬰兒潮世代,是受到新事物、新文化衝擊最大的世代,從孔孟、老莊,到康德、尼采,從轉盤式電話到智慧型手機,從黑膠唱片到卡式錄音帶、隨身聽、iTunes,從膠卷相機到數位相機,電腦也從桌上型電腦到筆記型電腦、iPad平板電腦,作業系統也從DOS進化到Windows,美式速食餐飲文化的進入,飲食習慣西化…種種生活事物的改變,讓嬰兒潮世代成為對新事物包容度極高的世代。
4.相對較有能力追夢的世代:嬰兒潮世代因為參與並創造了臺灣的經濟奇蹟,累積了大量財富,多擁有房產。現下紛紛退休,有錢、有閒、又更健康的嬰兒潮世代,進入到退休後可以放手追尋夢想的階段,不管是玩模型、騎重型機車、買農地,蓋民宿、還是彈電吉他組樂團、出國旅遊環遊世界、騎自行車環島,上世代熟齡人士來不及做、無法做的夢,嬰兒潮世代都勇於實現。
基本上,與目前的高齡世代相比,臺灣嬰兒潮世代出生於1946~1964年間,在其出生、成長、就業階段,經歷了眾多臺灣產業興起、生活型態轉變、科技躍進的轉折,享受到人口紅利所帶來的經濟成長,少了不知戰事何時停歇的迷惘,趕上了戰後經濟復甦的時代列車,接受了比上一代人更公平、更多的教育,接受了濃厚的華人文化薰陶,見證了臺灣政治的轉變與經濟奇蹟。
不同世代的生長時空不同,對物質、精神、人際互動、科技依賴等的價值觀與態度亦有所差異,因此對老年生活的想像與期待也有所不同。當過去人口占比最多嬰兒潮世代是年輕的兒童時,與兒童食衣住行有關的產業蓬勃發展;當他們進入職場之後,車子、房子的需求,也帶動了車市與房地產市場的榮景,而今他們開始退休,對於時代轉變的體認又更加深刻,總解嘲的說著自己是「孝順父母的最後一代,被子女拋棄的第一代」,「老後無依」變成新世代高齡者共通的體認,成了與當今高齡世代迥然不同的獨老世代,也是未來社會非常重要的指標世代,將會對生產、消費、勞動、金融等產生一定程度的影響,對高齡市場寄予厚望,希望進軍此一市場的企業,若能針對其需求與痛點設計與規劃相關的產品與服務做提前部署,相信市場會有很好的回報。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