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存續及發展最重要的關鍵為企業的領導力,特別在瞬息萬變的市場環境,市場變化愈是激烈與快速,企業愈是需要具有應變及創新能力的掌舵者,能夠辨識市場的趨勢與機會,引領企業前進的正確方向,建立企業卓越非凡的競爭優勢,創造企業永續經營的價值。

  然而許多研究調查顯示,領導人才的短缺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根據一份McKinsey對177間公司的研究報告,有四分之三的資深經理人表示,他們的公司有領導人才的短缺問題。另一份由Corporate Leadership Council (CLC)對全球252個組織的調查顯示,76% 的受訪者認為在未來的五年內,他們無法完全建置好組織發展需要的領導人才。

  當企業面臨外部競爭激烈的考驗,傑出的創新領導人才已成為企業內部稀少且珍貴的資源,他們不僅很容易升任內部更高的領導職務,而且其他企業會以更優越的條件爭相挖角。所有優秀的企業莫不絞盡腦汁爭取與培養自己的創新領導人才,產業競爭最激烈的一環往往就是創新領導人才的競爭。

  一般而言,企業可以藉由3B策略(Buy、Build、Borrow)來建立或強化企業內部各組織或部門所需要的創新領導力:

  • 向外延攬(Buy):當組織面臨必須創新變革才能成長或存續的挑戰時,若企業既有的領導者或培養中的領導者尚不足以擔當此重責大任時,只得向外面尋求合適的人選,而且Buy的時機往往是內部領導人才無力應付組織危機時,通常企業需要更優渥的條件及承當更高的風險才能向外「買」到更適合的替代者。
  • 內部培養(Build):Build是由企業內部找出與培養現在與未來的創新領導者,有制度的企業會藉由接班人計畫(Succession Planning)的方式,有系統地培養企業內各組織或部門所需要的創新領導者。若無正式的接班人計畫,通常企業也會提供領導力培訓或發展課程,強化或彌補主管所需要的創新領導力。
  • 暫時借調(Borrow):當組織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填補其需要的領導職務時,則可以借調或尋求顧問的銜接方式,聘用內外部的領導者或專業顧問擔任階段性或過渡期的領導職務,以利其領導者的延攬與培養。例如,企業成立某新創事業單位,在還未聘用真正適任的主管前,會由其他部門的主管兼任或暫代,或者先向外借調過渡期的主管,直到階段性任務結束。

To Buy或To Build?

  由於Borrow所屬「暫渡難關」策略,企業要發展所需的創新領導力還是以Buy或Build兩種策略為主,但是要採取哪種發展策略端視企業經營的時機與目的而定。一般而言,當組織面臨的挑戰越困難,需要創新變革的規模越大或時間越急,向外延攬(Buy)往往會是企業比較優先的選擇,前GE的領導顧問大衛斯(Ivor Davies)認為向外延攬領導人才有下列的時機:

  • 開拓新海外市場:企業要擴展的市場地區與目前領導者平日所處理的事務內容、使用語言、文化習慣以及政治敏感度不相似。例如,原本專注於國內市場的企業,決定進軍日本市場。
  • 擴張現有事業版圖:若企業急需進入新的事業領域,而且必須增加領導者嶄新的或獨特的專業知識、技能與經驗。例如,原本專長於自行車製造的企業,決定成立公共自行車服務的新事業。
  • 擴充組織功能或能力:企業需要增加原有組織所沒有的組織功能,例如法務、智權(IP)、醫學或財務,所以必須延攬在該領域的領導人才,以快速建立組織功能及能力。例如,原本在IC設計領域獲得許多專利的企業,決定增加其智權加值運用的功能或部門。
  • 啟動創始性業務:企業為應急或應變而需要啟動全新的業務,必須要擁有創新思維及不同視野的領導者,而且可以因應及承擔新業務的的風險。例如,長期為品牌客戶代工的企業,決定建立自己的品牌及行銷管道。
  • 解決長久性組織問題:當企業存在長久累積的組織問題,造成組織無法突破的發展困境,必須藉由向外部延攬不具企業包袱的領導人才,才能夠進行組織內部的根本性變革。例如,一個家族企業因長期的人事包袱而經營成本過高,極欲進行人事調整或組織變革,將經營成本合理化。

  組織領導者常因經營績效表現不佳,而被要求卸下領導職位,特別是當組織面臨生存危機時,企業必須很快地找到替換者。在此情況下,企業通常會組成遴選委員會,向內外徵尋替換人選,並經過遴選程序,才決定最終的替換者。但是無論最後的替換者是來自內部或外部,這種程序僅是所謂的「領導替換事件」,而非「接班人計畫」。

  這種領導替換事件是因為組織的領導職務出缺,才被動地徵求合適人選,屬於一次性的事件,藉由遴選程序,聘任最符合遴選委員會所開出遴選資格及條件的人,而遴選委員往往根據自己的經驗與主觀意識決定替換資格與替換者。相較於接班人計畫有系統地培養及升任企業各階層的領導者,被動式及一次性的領導替換事件容易產生下列缺點:

  • 傾向對外徵求人選,然而外來人選因為沒有在組織工作的經驗與紀錄,容易忽略候選人是否符合組織文化與人才養成的因素,比較不容易判斷候選人與組織的適應性與融合度。
  • 人選的資格與條件往往是由遴選委員的主觀判定,缺乏長期性的客觀評量與觀察記錄,可能偏重遴選委員的個人喜好厭惡,亦容易引起委員之間判斷不一的爭議。
  • 若是最後決定人選是外來者,容易動搖內部人選或其他潛力領導人才對組織的忠誠度,因而看不到為組織長期效力的激勵動因,尤有甚者,內部人選因為落選而不願「屈就」於外來替換者的領導。
  • 企業容易因為公開徵求替換者而曝露組織的領導危機及弱點,也可能因此影響組織的氛圍與士氣。
  • 容易造成組織將經營問題的解方過度放在個人身上,而不是經營團隊,若是替換者的個人色彩過重,很容易損及組織好不容易所建立的團隊力量。
  • 若是企業經常以此方式替換表現不佳的領導者,可能會因此放棄或忽略要為企業培養與儲備未來領導者的責任,而培養領導者其實正是企業領導者最重要的任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