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工人文講堂活動–老廟宇舊巷弄的新莊采風

時間:109.6.18 地點:新北市新莊

  「一府二鹿三艋舺」是很多人朗朗上口的俗諺,但是實際上新莊早在艋舺之前,就已經是北台灣最重要的港口。這次王派仁校長帶著紫丁香的志工們走一趟廟街,尋覓時代洪流衝擊下,還留存的古廟、舊物、老屋,也讓「一府二鹿三新莊」念起來變得順口…。這次的活動,讓大家更深一層的認識了廣福宮、慈祐宮、挑水巷、米市巷…等等的建造歷史與文化涵義!

台中山陽國小王派仁校長位志工們介紹廣福宮的興建歷史及各項建築特色。原來廣福宮興建於清乾隆45年,主祀客家人的三山國王。歷經光緒初年的大火,廣福宮也在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昭和11年(1936年)重修,而呈現今天的樣貌。
客家人較為簡樸的生性,也同樣表現在廟宇的修建,因此廣福宮的基本格局與裝飾風格都相對簡樸,承載濃厚的粵派匠師手法,在台灣眾多廟宇中顯得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龍柱左龍盤柱俯降,右龍乘雲而上,繾綣雲朵圍繞龍身,形成所謂的「天翻地覆」,又謂「乾坤交泰」。龍鬃上飄,龍眼圓睜,口鼻突出,顯露威猛的神情。
匠師在龍柱上以含蓄手法表達深遠之意境。龍身線條柔和緊密盤柱,僅龍首前段與部分龍爪與柱身分離;以龍柱正面四爪均分握住龍珠的簡約浮雕,展現匠師絕無僅有的巧思。
客家人較為簡樸的生性,也同樣表現在廟宇的修建,因此廣福宮的基本格局與裝飾風格都相對簡樸,承載濃厚的粵派匠師手法,在台灣眾多廟宇中顯得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三門殿的廣福宮並不強調氣派,但是三川殿琳瑯滿目的石雕,刻工典雅而低調,尤其是一對龍柱(可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沒有過度繁複刻鑿,宛如線條寫意流暢的水墨畫。
廣福宮前兩隻石獅對望,左為母獅(腳下幼獅),右為公獅(腳下圓球),母獅嘴巴閉闔公獅張開,也顯露出古代社會女性的地位較低。據說後來到慈禧太后時,下令以後的母獅嘴巴也可張開。
這石雕一看就知道是三山國王廟的象徵:1. 麒麟-獸類之王、2. 鳳-鳥中之王、3. 牡丹-花中之王。華人石雕的婉約之美,真的要到現場才能細細品味。
所有的木雕石雕等建築都沒有彩繪,顯露客家人簡樸的生性。尤其後殿就更為簡樸,連雕刻都沒有。
龍柱柱珠為八角,每面皆雕刻吉祥的圖案。
這牆壁的工法,俗稱金包銀-意即斗仔砌,每個紅磚都是一個立體的盒子,且一定要是丁字型才穩固,為何稱作金包銀,因為以前人家都會將金銀財寶藏在其中。
新莊老街上有兩百多年歷史的慈祐宮,保存不少文物,指引我們走讀這北台灣最早發展聚落的繁華過往。宮內的「奉憲立石—渡稅店租額」碑,記載當時大台北地區幾處主要聚落、渡口,都得向慈祐宮繳交租稅。
廟前左右的店家也同樣需繳交租銀,可以知道在新莊聚落的重要性,已經在慈祐宮前具備街市的雛形。
挑水巷:以前台灣社會有很多挑夫,走過這條窄巷,到後春圳挑水來賣給有錢人家,因此得名。也可由此而知,以前的新莊市個都市城市,而非農村。
過去繁榮的巷弄-整條都是米店、米商。
福德祠(潮江寺)-原本是提供工人休息的草屋,之後成為瞭望台,慢慢變成一座廟,現列為歷史建築,因此在進行修復。不同於傳統的廟宇,上方還有小陽台,融合許多新古典的造型,見證過去潮州人與泉州人的爭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