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晚春的新莊因為細雨而稍感料峭,而從水滴瓦墜下的雨珠「滴答、滴答」,不但無法打破廣福宮用百年粵派工藝建構的寧靜,反而更加凸顯她的秘謐與祥和…
廣福宮因為被遺忘,而有一份台灣現今多數宮廟所沒有的安和、樸實。
新莊的慈祐宮聲名遠播,但是這次筆者要帶大家去參訪同樣在老街上,卻被「遺忘」的寺廟–廣福宮。被遺忘,是因為她名氣不若慈祐宮,且身處相對比較僻靜的「後街」;被遺忘,是因為當年還來不及為宮內的木構件上彩的客家人,為了避走族群械鬥而匆匆離開…。
廣福宮格局樸實,但是自有脫俗之美
興建於清乾隆45年(西元1780)的廣福宮主祀客家人的三山國王,來自潮州籍劉姓家族於乾隆28年(西元1763)在新莊平原上開鑿劉厝圳後,吸引更多客籍人士前來,逐漸累積經濟資源,便集資新建廣福宮,以彰顯潮州人在新莊的經濟地位及凝聚客家人的向心力。
來到道光年間,為了獲取更多資源與空間,不同族群利益衝突更加升高,日益頻繁的閩粵、漳泉械鬥危及安全和經濟,當地客籍居民便遷往現今桃園、新竹、苗栗、宜蘭一帶,獨留廣福宮在後街一隅。歷經光緒初年的大火,廣福宮也在光緒14年(西元1888年)、昭和11年(1936年)重修,而呈現今天的樣貌。
客家人較為簡樸的生性,也同樣表現在廟宇的修建,因此廣福宮的基本格局與裝飾風格都相對簡樸,承載濃厚的粵派匠師手法,在台灣眾多廟宇中顯得獨特,值得細細品味。
三門殿的廣福宮並不強調氣派,但是三川殿琳瑯滿目的石雕,刻工典雅而低調,尤其是一對龍柱(可能是乾隆年間的作品)沒有過度繁複刻鑿,宛如線條寫意流暢的水墨畫。
三川殿有著琳瑯滿目的石雕,但是刻工卻典雅而低調
這對龍柱左龍盤柱俯降,右龍乘雲而上,繾綣雲朵圍繞龍身,形成所謂的「天翻地覆」,又謂「乾坤交泰」。龍鬃上飄,龍眼圓睜,口鼻突出,顯露威猛的神情。
然而,從許多細節可以看出匠師以含蓄手法表達深遠之意境:龍身線條柔和緊密盤柱,僅龍首前段與部分龍爪與柱身分離;柱身淨潔,除下端雕有幼龍與波浪之外,沒有過多的圖案;有別於多數以突出的龍爪抓握龍珠的雕工,反倒以龍柱正面四爪均分握住龍珠的簡約浮雕,讓觀者能跳脫實體的束縛而啟迪想像的空間,展現匠師絕無僅有的巧思。
匠師在龍柱上以含蓄手法表達深遠之意境
廟內所有的木作架構都未施加彩繪,習慣了廟宇繽紛的顏色,初見此一現象,還真有點不習慣。儘管可能是因為當年欠缺經費,未能完成彩繪,然而木頭最天然的面貌,卻與這座客家廟宇的質樸的風格如此協調,傳達某種安身立命的定靜。
沒有亮麗的彩繪,更見木作的質樸
沒有鼎盛的香火,欠缺川流的信眾,但是可能也因為如此,廣福宮依然保持百年前的樣態,足以成為粵派在台灣廟宇的代表之作。如果你來到廟宇只想求得一份祥和、寧靜,被世人與時光遺忘的廣福宮,應該不會讓你失望。
身處熱鬧的新莊,廣福宮卻有被遺忘的孤寂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