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世界經濟論壇(World Economic Forum)2019年最新發布的《全球風險報告》指出,全球風險排名前三位主要是自然環境類型風險,包括極端天氣、氣候變遷調整措施失敗和重大自然災害。值得注意的是,大規模數據欺詐與竊取,以及網路攻擊被列為第四及第五位。WEF認為這種以網路為場域進行攻擊對國家社會經濟體系所可能帶來的損害,不亞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崩潰,需要各國政府賦予必要的關注與行動,甚至應該努力形成跨國際的網路治理共識,以對抗此一風險。

美國白宮在2018年所發布的《國家網路策略》(National Cyber Strategy)就曾對這樣的戰爭型態進行陳述並指出:一、網路已是公民不可或缺的生活空間,而且也是社會經濟的重要基礎;二、網路與數位工具造就了一個資訊共享的世界,但也有許多惡意組織藉此侵害公民安全與權利,甚至取得軍事、政治或經濟上的利益;三、面對這種新型態戰爭,政府必須協同民間擬定一套可以確保國家網路基礎建設安全、公民權利不受損害的「資訊對抗」戰略。而除了政策宣示,美國亦將「網路司令部」獨立成為美軍第十個最高級別的聯合作戰司令部,以因應未來的網路戰。

美軍網路司令部將網路戰定義為「混合戰」(Hybrid War),其整合了如社群媒體、公共輿論、資訊生產等不同手法,並且可能與經濟戰、實體軍事作戰進行相互配合,其中就包括假新聞(Fake News / False News)攻擊。「假新聞」意指某一惡意組織藉由網頁置入、社群媒體為工具,在特定國家大量散布錯誤的新聞消息,以誘導民眾的視聽與輿論。假新聞之所以會受到關注,主要是這樣的攻擊手法,相對於直接攻擊對方的基礎建設,更不容易被察覺,而且對於資訊平台多元開放的國家來說,受害的情況又更為嚴重。

根據研究,目前假新聞有幾種樣態:一是創建一個像是真實的新聞網站與網址,讓點閱者以為網站是合法的新聞媒體,但事實上是非法的。其二是經由網路爬蟲大量蒐集資料,透過現有的媒體新聞素材(文章或圖片),複製拼湊成假新聞,或者撰寫出具有目的性的假新聞之後發布至原始創建的假新聞網站,販售該網站的廣告版面給廣告代理商以賺取廣告費;其三是註冊多個帳戶,將假新聞張貼至社群網站,透過社群網站散播以賺取點擊率,或者將假新聞張貼至特定類型或族群的粉絲團,藉由同溫層效應,讓假新聞可以快速散播。

尤其人工智慧技術的進步,影像與聲音都可造假,難以辨識。人工智慧讓每個人都能輕易篡改影音,技術門檻將越來越低且唾手可得。從新聞到娛樂視聽,身邊的人、事、時、地、物都可物換星移。藉社群媒體即時廣泛散播的推波助瀾,加上動態視覺的強大衝擊,造成大眾對事實與虛構的認知混亂。

面對假新聞挑戰,Facebook在過去兩年之間便提出一系列措施,來防止Facebook成為假新聞散布的途徑。其於上個月發布「打擊錯誤資訊的下階段工作」,宣示擴大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結合密西根大學等外部專家,希望提出一套可有效減少假資訊、假帳號、不真實活動的解決方案。

除了Facebook,包括Twitter、Instagram、Helo等社群軟體,也分別提出對抗假資訊的策略,並且致力於開發更多檢驗方法與工具,避免自身成為假新聞的散布平台。相關的社群軟體業者也紛紛投入假新聞的打擊行列,主要因素除了受到政府的要求之外,業者也瞭解到,如果不抑制這些片段化、被刻意設計的假新聞,當這些資訊透過平台大量傳遞到群眾的時候,會形成真假難辨的「後事實」(Post-Truth)並取代「真實」(Reality),當隨著時間不斷積累,將有癱瘓整個社群平台的風險,甚至侵蝕數位經濟的核心-資訊透明與安全。

一項由瑞典哥登堡大學所支持的「民主多樣性」(V-Dem, Varieties of Democracy)計畫曾進行「遭受外國假資訊攻擊」相關的調查。在其最新發表的2018年報告中指出:台灣與拉脫維亞、巴林、科索沃等國家,同列在「受假資訊攻擊」最嚴重的國家之一,這對台灣來說無疑是嚴重的警訊。

基本上,台灣資訊多元且開放,又正積極推動數位經濟的發展,面對此種新型態的「資訊戰」,非常需要結合公私部門的力量研擬宏觀的「國家網路戰略」,除了識別什麼是國內的「網路關鍵基礎建設」之外,更需持續結合不同專家及平台業者,建立屬於「第三方事實查核機制」,這些都是短期政府與企業皆須投入關注的事務。然而最重要的,包括美國、歐盟等國皆已明白指出,民眾是否對「惡意資訊」有足夠的防禦心態與準備,才是面對未來「資訊戰」的關鍵,而這需要靠政府、產業及社會全面的網路素養的教育與推廣才能竟其功。 最近總統選戰激烈,各類假新聞充斥,已經引發許多負面的效應!面對未來這類的新型態網路戰爭,我們是否準備好了呢?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