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忘了是哪天,莫名其妙就想一個人去流浪,隨興跳上海線鐵道,窗外是開闊的田野、荒地、小站,大海更是忽隱忽現的挑逗你。不想坐車了,沿線盡是幽靜的、適合散步的小鎮…。

    搭乘海線鐵道,往窗外看去綠野平疇,台灣海峽也常常就在車窗外

    臺中、苗栗一帶境內的火車路線有一項特色,那就是與山線平行的海線鐵路。然而海線鐵道的緣由,堪稱台灣鐵道史上不能被忽略的最重要章節之一。

昭和16年出版的〈台灣鐵道旅行案內〉所刊載的山線、海線鐵道路線圖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一年(西元1908年)縱貫線通車後,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成為鐵道部無可避免的挑戰。在長谷川謹介所謂的「速成延長主義」下,雖然完工的時間提早,經費也盡量縮減,但是也因此造成鐵道大多僅維持在堪用的程度,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另外,貨物呈現單向往南運輸的情況也非常明顯–米、糖由高雄輸出;來自日本內地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主要因素是「舊山線」坡度過陡,特別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1/40的陡坡,火車為了爬上勝興車站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且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為了改善縱貫線山線路段的運輸瓶頸,當時的台灣總督明石元二郎決定在地勢平坦的竹南至彰化間,另外興建海線鐵路。

舊山線勝興車站的縱貫線鐵道的最高點石碑

大正七年十一月間,當時臺中州下轄的台中市市民組成「海岸鐵道線路變更期程同盟會」,他們主張海線鐵道的完成,將嚴重打擊過去二十餘年來台中都市工商發展的成果。並選出二十六名總代,包含了台中最重要的台人仕紳—林獻堂、林烈堂、吳鸞旂,向總督明石元二郎陳情。

大正七年11月14日的日日新報關於台中市民組成「海岸鐵道線路變更期程同盟會」的報導。

最後在明石總督表示不惜以武力壓制下,工程才順利進行。海線鐵路於大正七年(民國七年,西元1918年)開始測量,大正8年動工歷經三年的施工,大正十一年(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10月11日海線全線方通車營運。

通霄車站舉行通車典禮的紀念戳章

不過當時臺中市已具都會型態,且山線沿線人口較多,經臺中地區民眾再次奔走,提出應將山線改回正線的陳情,終於在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以後,演變成客運列車多走山線,貨物列車多走海線的折衷安排。

海線鐵路的寂寥與幽晃,讓人覺得這是一條適合流浪的路線。

現在搭上海線火車,車上乘客常是寥寥可數,更說明了日治時期鐵道路線對城鎮發展的重要影響。然而,海線鐵道沿線空蕩的木造老車站、平坦無垠的視野,不僅為遊人建構踽踽幽然的氛圍,更是走讀台灣鐵道歷史不能錯過的場景。

空蕩的木造車站內,訴說著下一位旅客的造訪可能是無盡等待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