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破大立開展物聯網產業

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目前我國政府正極力的推動所謂5+2產業創新計畫,亦即以智慧機械、亞洲·矽谷、綠能科技、生技醫藥、國防產業五大產業為主來促進產業升級轉型。後來因應產業形勢的變化,加入新農業、循環經濟(5+2)等。其中與新創產業最為有關的當屬亞洲·矽谷計畫。

基本上若觀察亞洲·矽谷的內涵,主要是物聯網產業的推動。目前企業也多慢慢往物聯網的方向在移動。不過物聯網應用範圍極為廣泛,美歐國家多以「車聯網」為優先切入點,台灣雖也應參與車聯網的拓展,但國內汽車工業不強、數量也不夠龐大,因此政府正思考朝向醫療、教育、節能等小領域應用層面來努力,不僅將提供物聯網的實驗平台,並以此作為亞洲矽谷計畫的重點工作項目。

基本上,物聯網市場已經逐漸發燒,全球主要國家、國際領導廠商都積極的在各領域佈局,幾乎食、衣(醫)、住、行、育、樂生活各層面,以及工業物聯網的範疇都已有重量級廠商及新創企業投入。而看似機會無窮的各類多元市場,以台灣的產業基礎及資源稟賦,究竟應該聚焦在何處才有機會差異化?而如何推動才能在最短時間內看到成效?恐怕是現階段政府目前最頭痛的議題。 不容諱言,車聯網的確是一個很重要的市場,過去台灣在車用電子零組件上已有很好的基礎,台灣應不會缺席。但因國內汽車工業基礎並不強,很難提供相關的資源以進行先進的研發與市場試煉,因此在優先順序上,或許應考慮醫療、教育及節能等方面投入。

就資源基礎優勢的建立與發揮而言,醫療及教育領域的確是國內可以充分槓桿的領域,而若真的可以在這方面有所突破,相信以台灣世界級的醫療技術及服務水準,加上過去在資通訊產業的優勢,絕對可以創新出頂尖的全球醫療物聯網的產品與服務。

不過話說回來,結合台灣既有的領域優勢,加上原有的資通訊產業能耐以共同發展垂直行業的解決方案,這樣的想法與呼籲已見之多年,且產官學研各界都有一致的共識,但為何仍在原地踏步,未見任何大幅度的進展?究其根源,主要還是在於產業推動主體及法規制度的問題。

以產業推動主體而言,過去每當在檢討經濟及產業困境時,各界矛頭多指向經濟部及國發會,其他部會多置身事外。大家應該都同意,經濟發展並非經濟部及國發會獨有之任務,而是行政院所有部會需要共同承擔的責任,甚至有些非經建部門,其功能及主管職責更直接影響著經濟的發展,舉例而言,產業需要勞動力,這歸勞動部;營運需要資金與繳稅,這些歸財政部及金管會監理;匯率影響進出口,這是中央銀行的權責;但很奇怪,經濟產業不振,都需經濟部來總負責。其他部會都無感。

筆者曾經參加過幾次跨部會的有關物聯網場域試驗計畫的協調會,經濟部極力希望其他部會可以主動積極協助場域的提供與試煉計畫的推動,但得到的回應是,『會盡量配合』。結果就是無疾而終,因為這又不是其績效考核重要指標,何必花時間去做一些吃力不討好的事,更可能惹上『圖利廠商』的麻煩,難怪大家避之唯恐不及。

為了改善自掃門前雪這樣的情況,政府在法律上也做了一些調整。以產業創新條例為例,內容指出在企業投入創新活動、產業人才資源發展、資金協助、產業投資、產業永續發展環境及土地提供等各方面,政府應提出具體措施以提升產業競爭力。

內容明訂條例公布施行後一年內,行政院應提出產業發展綱領,而各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則應訂定產業發展方向及產業發展計畫,而地方政府得訂定地方產業發展策略。究其立法精神,應在於期望徹底轉換中央有些部會過去皆以監管產業為己任的思路,例如金融、電信、醫療、教育–等服務業,同時賦予產業發展之政策任務。當然,也期許各級地方政府能夠在產業振興上扮演一定程度的角色。

因此,只要政府能夠依法行政,醫療服務產業由衛福部擔綱產業發展的主體,教育服務業則由教育部負責推動,金融、電信產業亦復如是。在產業推動過程中,並設定明確的產業發展目標加以管考,其他部會則就其主要職能加以協助,因為主管部會最為熟知其轄下行業之法規最滯礙難行之處,若由其來主導解決在政府實驗平台上所面臨的各種法規的限制,才有機會翻轉目前因權責不明而造成產業停滯不前的狀況。

此外,造成許多官員躊躇不前的關鍵之一,就是採購法與圖利廠商的問題。物聯網的應用許多都是很創新的實驗,風險不低,若在法規制度上無法進行研發風險的管理與容忍,政府稽核審計機制若不檢討與調整,公務員恐怕不敢積極向前,若政府想要在醫療、教育及節能物聯網上做大規模創新應用,若不大膽的挑戰法規的框架,將來恐怕很難有機會在台灣實現。

既然物聯網對台灣產業未來如此重要,政府應該全體總動員,主管部會應負全責,跨部會聯手合作,所得出的成果才有可能進一步在世界市場上發光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