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寶來自於「寶媽」–挫折中學AQ

作者:何美雪桐治療所諮商心理師

歲末是校園舉辦運動會的高峰期,運動會現場上演一親子畫面:小一的孩子參加全班的分組賽跑,,媽媽在起跑點為孩子加油後,趕緊再奔到終點關心孩子的成績,只見滿臉委屈的孩子向母親哭訴;「我是跑第一名啊!老師弄錯了,怎麼判我是第三名!」。我們不妨藉此情境來個父母角色選擇題。各位,如果孩子如此委屈的跟你哭訴,你會傾向採取下面哪一種態度面對此問題?

  1. 真相非常重要,想辦法找證據後再處理
  2. 賽跑成績不重要,安撫孩子情緒就可以
  3. 相信裁判專業,勸告孩子可能是弄錯了
  4. 相信孩子判斷,要求校方積極處理認錯

不管「客觀」的賽跑真相如何,這無疑是孩子「主觀」上的挫折經驗,所以你的選擇呈現了你面對孩子挫折時的父母面貌之一:

A的父母是理智型,看證據說話,讓孩子也上了一公民課,但關鍵是這過程你會讓孩子參與多少?沒證據時如何與孩子對話?有證據時誰來反映?

選B的父母是彈簧型,管教上似乎有某種的彈性,但同時也傳遞父母價值觀給孩子了,更重要的是你安撫孩子受挫情緒的方式,給予利益或予取予求?

C的父母是社會型,期待孩子配合團體與權威,如果是高配合度的孩子,會漸漸壓抑而失去自我;如果堅持度高的孩子,累積不滿情緒也可能轉移至其他關係上的衝突。

D的父母是共生型,與孩子的情緒完全同步,不僅同理孩子且可能比孩子更憤怒,甚至直接代孩子採取行動,孩子的挫折完全仰賴父母得到滿足。

上述孩子成長期在外受挫的場景,各位父母應並不陌生,只是場景可能換成了:在公園等不到鞦韆可以玩、和同學爭吵、東西掉了或被偷了、老師改考卷出錯了…等。多元智慧的現代除了IQ與大家熟知的EQ,企業談成功關鍵因子特質是AQ(Adversity Quotient),也就是所謂的逆境智商,簡而言之就是面對逆境的因應能力。

而AQ的培養就在生活中難以避免的挫折中,在孩子受挫情境中,父母或許會因孩子心智成熟度、事件傷害程度的差異,而選擇或A或B或C或其他策略,管教沒有標準答案只有原則。如果你想藉此培養孩子的EQ與AQ,主要的原則有二:首先是對孩子的委屈或挫折情緒表達理解,不責備而給予時間學習調節情緒學EQ;其二是陪伴孩子思考選擇因應策略與考量可能的後果,甚至提供經驗一起討論,但不管選擇的是放棄爭論或跟導師反映或努力找證據或下次贏回來等,關鍵是要由孩子做最後的選擇並參與行動學AQ。

孩子受挫時,最需要的是父母的時間與智慧,或許因孩子個別差異而有不同做法,但要避免成為共生型的父母,因為當你為孩子承擔了一切情緒且一馬當先為孩子爭權益的同時,也讓孩子錯失了修養挫折忍受力與面對衝突的人生功課。

回到原來賽跑場景的這位媽媽,她選擇的是立即向在場裁判老師抗議,但因為無具體證據不被接受,她鍥而不捨激動地轉向學務主任和校長抗議…。

我不知道事件的結果,但可以確定的是如此寶貝孩子的「寶媽」或「寶爸」,總是急著為孩子清除人生挫折,不僅是對孩子的不信任,也讓孩子失去了提升EQ與AQ的機會,孩子成為媽寶的機會大增,所以應該是先有「寶媽」後有媽寶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