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 他們溫暖、和善,對所有人的請求都有求必應。他們是同事眼中的「萬應公/婆」,是朋友口中的「垃圾桶」,也是家人心中「最沒脾氣的那一個」。他們用無盡的付出,維繫著關係的和諧,不曾想:他們卻也是那個最容易生病、最容易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疲憊與空虛的那一個!…
那天,好友小陳興奮地打電話來說,要邀請我看其培養的新星演唱會。我笑問:「是誰?新人嗎?」,小陳說,「她18歲,聲音甜美,外型絕美,舞台魅力十足。重點是,她是AI!」…
日本與臺灣二地的生活與專業經驗,提出若干觀察與思考。我們對日本與臺灣的文化與社會有相當的知識與觀察。透過這些跨國經驗,我們整理出臺灣企業在日本開展業務時,應特別留意的兩個重要面向:餐廳規則與其他的溫馨提醒。希望本報告能對理解各國的文化背景有所助益,並成為跨文化交流與企業實務的參考…
大約一百年前,在日月潭附近的山區,有一輛小火車頭,拖著一長列的貨物列車緩緩前進。然而跟一般火車不一樣的,這車頭不但沒有冒出黑色的濃煙,也沒有「氣嗆氣嗆」的聲音,但車頭有一個宛如梯子的架子,頂端伸出一根棒子接到半空中的電線,被當地人戲稱為「老鼠仔尾」(正式名稱為集電弓)。…
人在重建時最怕的,是每天都像散落的玻璃。反之,穩定的作息與可倚靠的職場,正可拾起這樣的碎片。
不過,即便如此,夜深以後,那種「我到底還少了什麼?」的自責仍會不請自來。它不指向收入與頭銜,而是指向一種莫名的羞愧─ 好像自己笑得太多、脾氣太好,又沒有界線,才讓人覺得無須珍惜。…
過去,許多人認為AI不可能擁有情感,但電影《完美伴侶》中的AI伴侶機器人,無論是外觀或互動,都相當於人類伴侶。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目前市面上AI對話系統、虛擬形象、硬體快速進步。
對企業而言,這意味著「不可能」將逐漸變成「可能」。企業可積極思考將AI導入產品設計、客戶服務、甚至內部管理,利用AI創造差異化價值。…
在少子化與高齡化的雙重影響下,台灣社會面臨勞動力持續萎縮的挑戰。尤其對中小型企業而言,「找不到人」與「留不住人才」已成為普遍困境。同時,科技快速演進也讓產業面臨轉型壓力,從人工智慧、物聯網到大數據應用,企業若無法即時因應,將難以維持競爭力。這樣的變局讓企業在「培育現有人才」與「吸引新興人才」兩方面都面臨考驗。…
近年在科技與殯葬文化交會之下,悄然興起的創新形式-AI告別式。傳統告別式總是「一方缺席的對話」,生者訴說思念,而逝者只能以遺照和靜默陪伴。但AI技術的加入,讓這種單向告別,首次出現「對話」的可能…
或許大家都有感受到台灣的夏天愈來愈熱,甚至捨不得離開冷氣房。但是想一想,在沒有冷氣以前,人們是如何覓得涼快的東風,度過這漫長的炎夏,或許我們可以從日本時代的仕紳張麗俊的《電扇》這首漢詩,找到答案…
老余是一位看起來相當「得體」的教授。
開會時,哪怕他與大家的意見並不相同,他仍舊是點頭微笑,禮貌得讓人挑不出毛病。但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的老余,回到家後,卻像變了一個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