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詹文男
曾經有位知名日本電子廠商副總裁來到台灣,餐敘中閒聊到台灣資訊電子產業與日本產業的異同。席間提及他的觀察,『日本人在產業發展想法上比較像農夫,每天帶著一把鋤頭去田裡工作,常常只專注耕耘不問收穫,或許沒市場,但相對具技術深度』;『台灣比較像獵人,天天帶著一把來福槍進森林,只要獵物出現,絕對不會失準讓其跑掉,那就是cost down』。
筆者把這個故事講給一些產業界的朋友聽,他們皆認為在某種程度上相當傳神的呈現出這個產業的無奈。更有朋友開玩笑的說,這些獵人每天進森林打獵,但現在已快沒有獵物了,只好互相開槍。更慘的是,現在還有紅色獵人(中國大陸紅色供應鏈)在我們背後瞄準我們開槍。
想想實在有些悲涼,台灣高科技產業產值雖然逐年成長,許多產品的全球市佔率也很高,但毛利率卻年年創新低。分析其原因是否在於產業研發投入不足,可是觀察我國整體研發投資金額與比例,事實上卻是逐年攀升;這幾年台灣廠商在美國的專利申請也名列前茅,但就是無法有效提升產品附加價值。到底問題出在哪裡?
究其因,關鍵之一就在於缺乏關鍵技術,尤其是基礎技術。因缺乏關鍵的產業基礎技術,台灣廠商一直無法掌握價值鏈中價值分配角色,也就無法創造超額報酬;也常因為關鍵技術受制於人,不僅供應鏈產銷無法順暢,也無法有效擴大市場影響力。應如何改善這樣的情況呢?以下是幾點思考:
首先,國家應建立中長期產業技術前瞻規劃機制。過去產業多著重短期技術商品化,較忽略長期的規劃與投入。政府應思考建立一套中長期產業技術前瞻規劃機制,針對工業基礎技術進行前瞻性的研究,並形成滾動式監測機制,於政府重要施政及科專計畫予以落實。
其次,國家資源有限,不能甚麼都想作,因此應選擇與聚焦進行深耕。亦即應分析各產業所遭遇問題,嘗試找出電子、機械、材料、化學等領域工業發展所欠缺的關鍵基礎技術項目進行研發與技術深耕。
在選定聚焦標的後,也應調整資源配置與審議方式。過去科技專案管考強調每年應有研發績效,短期求速效的要求,使研究單位挑軟的柿子吃,徒有許多研發產果而鮮少產業效益。應思考調整資源配置與審議方式,鼓勵長期技術扎根計畫之提出,並允許以具有長期產業效益之指標替代短期成果產出。
最後,也是在執行上最重要的應是考量國家創新系統組成元素的重定位。亦即配合產業發展所需關鍵技術擬訂之目標與方向,重新定位學校、學術機構與研究機構之角色與任務,並建立相關配套與調整制度,如學界升等及法人科專執行方式,緊密發展產學合作。
從人類歷史的演進可以瞭解,從漁獵時代進展到農業時代是一個大的躍進。如何讓以逐獵物而居為策略主軸的台灣產業,蛻變為深耕導向的農業,而且進一步思考農夫與獵人如何策略聯盟,就像鴻海與夏普合作一般,相信是現階段產業結構轉型必須思考的深層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