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灣通傳智庫創辦人 黃采瑛助理教授

在我們的生命中,總會遇到這樣的人─ 他們溫暖、和善,對所有人的請求都有求必應。他們是同事眼中的「萬應公/婆」,是朋友口中的「垃圾桶」,也是家人心中「最沒脾氣的那一個」。他們用無盡的付出,維繫著關係的和諧,不曾想:他們卻也是那個最容易生病、最容易在夜深人靜時,感到莫名疲憊與空虛的那一個!
今天,我想先介紹兩個朋友給你認識……。
第一位是辦公桌上,永遠貼滿五顏六色便利貼,但絕大多數都不是她自己待辦事項的小靜。
「小靜,這個報告能幫我看一下嗎?我對數字不太敏感。」、「小靜,客戶臨時要一份資料,我走不開,拜託你了!」、「小靜,下午的會議紀錄,妳順便整理一下吧?妳做得又快又好!」
每一張便利貼,都代表著一個小靜無法說「不」的請求。小靜對別人的要求來者不拒,即便這意味著要犧牲自己的午休時間,或是得加班到深夜。即便如此,小靜內心深處依舊非常在意同事的看法,常常想的都是:怎樣讓每個人都開心?
有一次,部門要競爭一個重要的晉升名額。小靜和另一位同事是主要人選。那位同事在提案截止前一天,哭喪著臉來找小靜。同事說自己家中臨時有急事,簡報還差一個關鍵部分沒完成,拜託小靜幫忙:「小靜,我們是好同事,這次真的只能靠妳了。這個機會對我很重要,拜託妳!」
看著同事懇切的眼神,小靜心軟了。她壓抑了自己內心的掙扎與不滿,點頭答應幫忙同事。那天晚上,她熬夜到凌晨三點,不但完成了自己的提案,還幫補完了同事簡報中最核心的數據分析。
結果可想而知,同事憑藉著小靜的成果─ 順利拿下了晉升名額!慶功宴上,同事舉杯感謝了所有人,唯獨對小靜的付出輕描淡寫。那一刻,小靜端著酒杯,看著眼前的熱鬧景象,心中無比寒冷。
她感到自己被徹底背叛了!她的付出,如同投入水中的石子,連一絲漣漪都沒有!她開始問自己:「為什麼我總是把自己搞得這麼累?卻得不到應有的尊重?」她害怕如果拒絕,那麼,自己會被討厭、被拋棄!可是,無止境的付出,真的為她換來她所想要的歸屬感了嗎?
另一位朋友,是口中永遠都是「沒關係」的阿哲。
朋友圈裡,阿哲是公認的「老好人」。朋友開口借錢,他就算自己手頭緊,也寧願先去網路借貸,拿錢給朋友。有朋友失戀,半夜,一通電話,他隨傳隨到朋友身邊。家庭聚會上,親戚對他的工作、感情指指點點,他往往亦只是笑著說「沒關係,我會努力的!」為了避免爭吵,而選擇不和任合人起衝突 。
其實,阿哲的內心,住著一個極度害怕和別人意見不合的小孩。他寧願忍受不公平,亦不想和任何人發生爭執。甚至,他很容易為他人的情緒或遇見的問題,過度負責。
上個月,他的表弟想創業,需要一筆啟動資金。阿哲明知表弟過去已有多次失敗的紀錄,且這次的計畫漏洞百出。但在親戚的壓力與表弟的「夢想」綁架下,他還是把準備用來進修的積蓄借了出去。
「哥,你是我唯一的希望了!等我成功了,絕對不會忘了你!」
阿哲嘴上說著「加油」,心中,惴惴不安。他不敢與任何人設立人我界線,很難對旁人提出的不合理要求說「不」!他這種不分青紅皂白,對待所有人的善心,有時反而幫了不該幫的人。
果然,不到兩個月,表弟的公司倒閉了!錢自然血本無歸。
當阿哲試探性地詢問還款計畫時,表弟倒開始躲著他了!更過份的是,表弟還在家族群組裡,暗示阿哲不近人情!
終於!阿哲感到身心俱疲!過去,他為了照顧別人的需求,一而再,再而三地放棄自己的興趣與休息時間。即使他發現自己被利用了,仍然不知道如何改變?
直到「表弟事件」出現,他這才意識到,他的「善良」並沒有為他贏得尊重,反而讓他成了一個可以被隨意犧牲的「門墊」(Doormat)!一個任由他人踐踏、予取予求,沒有自己立足之地的人!
小靜與阿哲─ 就是我們常常看到的「爛好人」!
你的「爛好人」指數有多高?
了解自己,是甩開爛好人標籤的第一步!現在,請靜下心來,誠實地回答以下問題:
以下每個問題,若你的答案為「是」或「經常如此」,就得1分;若為「否」或「很少如此」,則為0分。
- 即使感到為難,我也很難對別人的請求說「不」。
- 我非常在意別人對我的評價,努力想讓每個人都喜歡我。
- 我發現自己很容易被他人利用或佔便宜。
- 我害怕如果我不幫忙,就會不被喜歡或被拋棄。
- 為了避免衝突或爭吵,我會選擇妥協或保持沉默。
- 我常常因為答應了別人的要求,而讓自己陷入困境。
- 為了維持和諧的氣氛,我常常壓抑自己的真實想法和感受。
- 我的時間常常被他人的請求佔用,而我不知道如何改變。
- 我發現自己經常為他人的情緒或問題感到過度負責。
- 即使感到不公,我寧願忍受也不願與他人發生爭執。
- 我常常覺得自己不夠好,需要透過幫助別人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 為了照顧他人,我常常犧牲自己的興趣、休息或個人時間。
你是爛好人嗎?
0 – 3分:健康的善良
你是一位有同理心且善良的人,但同時也懂得保護自己的界線。你能夠在幫助他人和照顧自己之間找到一個健康的平衡點。
4 – 8分:潛在的爛好人
你可能已經開始感受到,善良有時會成為你自己的負擔!在某些情境下,你很難拒絕別人,容易為了維持和諧而壓抑自己。注意了!為了你的心理健康,此時此刻開始,你實在需要開始關注自我的感受,練習設立人我界線!
9 – 12分:高付出型的爛好人
你的生活此刻極可能已經被「討好他人」的模式所主導!你經常感到疲憊、被利用,自我價值感也較低。親愛的朋友,是時候停下來,重新學習如何愛自己了!你的處境就像英文說的“Too nice for your own good”─人太好了,4可是好到對自己成為一種重傷害啦!
為什麼我們會成為「爛好人」?
小靜和阿哲的故事,似曾相識嗎?又或者,你有雷同的故事?
事實上,成為一名「爛好人」不是我們自願的!在心理學中,這種行為與「討好型人格」(People-pleaser)密切相關。指的是個體內心存在著取悅他人的強烈慾望,為此不惜犧牲自己的需求與感受。
這樣的討好行為,許多時候源於對人際關係的深層需求,例如渴望被愛、被接納,以及害怕被拒絕。根據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所說,這些模式時常是個體在早期關係中,為了尋求安全感與認可,而在嬰幼兒時期在家中學習到的應對策略。
同時,認知行為理論也指出,我們的思維模式深刻影響著我們的行為。例如,許多「爛好人」的內心,通常都被一些非理性的信念所驅動。像是堅信「我必須讓所有人都滿意才能被愛」、「拒絕別人是不好的行為」,或「如果我不幫忙,我就會被討厭」。這些根深蒂固的念頭,讓他們在行動上,難以拒絕他人。
而根據自我決定理論,人類本就有三種基本的心理需求:自主性、勝任感和關係性。然而,「爛好人」在過度追求「關係性」需求的過程中,往往嚴重犧牲自身的「自主性」。他們因此難以為自己做決定,難以表達真實的自我。更甚者,爛好人會一步步地將自我價值完全建立在別人的肯定之上!最終,出現自我價值的迷失。
但是,別忘了!真正的善良,必須包含對待你自己!學會拒絕,不是要你變得自私,而是要你開始溫柔地,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