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 詹文男

那天,好友小陳興奮地打電話來說,要邀請我看其培養的新星演唱會。我笑問:「是誰?新人嗎?」,小陳說,「她18歲,聲音甜美,外型絕美,舞台魅力十足。重點是,她是AI!」
我一時愣住,趕緊上網搜尋,才發現這位藝人果真如他所言,沒有真實的軀體,卻有成千上萬粉絲、完整的個人設定與形象定位。這是他在疫情期間與策略夥伴共同孵育的虛擬歌手計畫,如今將正式登上數位舞台。
「疫情讓我重新思考藝人的存在形式」小陳語重心長地說:「如果舞台是虛擬的,那明星為什麼不能也是虛擬的?」他的夢想,就是打造一個永不缺席、無限演出的AI明星。
所謂AI藝人,是結合人工智慧、電腦圖像設計、語音合成、動作捕捉、虛擬實境(VR)與社群互動引擎等多項技術所打造出的數位角色。這些角色具有擬人化的特質,不僅擁有獨特外型與聲音,還能學習語言風格、建立人格設定,並在直播平台、音樂平台、社群媒體甚至實體演出場域中與粉絲互動。
這樣的角色,雖然不存在於現實世界,但卻真實存在於千萬用戶的螢幕與心中。他們唱歌、跳舞、接廣告、拍MV、發動態,活躍程度甚至不輸真人明星。
其實AI藝人並非近年才誕生。早在2007年,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就已經以聲音合成軟體與虛擬形象吸引無數粉絲,至今仍是虛擬歌手界的傳奇。
此後,韓國SM娛樂打造的虛擬女團aespa,結合真人與其AI分身,讓粉絲能在現實與虛擬之間切換認同;而在台灣,包括多位虛擬YouTuber(VTuber)也逐漸成為新世代網紅的新選擇。
這些AI藝人不僅在音樂界發展,也進軍遊戲、電商直播、數位品牌代言、元宇宙互動體驗、NFT虛擬資產等新興場域,拓展了傳統藝人所無法觸及的空間。
為什麼AI藝人這麼吸引人?背後有大推力:
1.不受時間空間限制,永遠在線:AI藝人不會請假、不會感冒、不會因政治風波被下架。他們可以同時出現在東京、巴黎、紐約的虛擬舞台上,也能無縫接軌進入品牌直播、虛擬演唱會或AR互動展覽中,表演與曝光的效益幾乎是無上限的。
2.形象可控、風險低、品牌穩定性高:與真人藝人相比,AI藝人不會鬧緋聞、不會爆走、不會有情緒低潮。這讓品牌合作時更具可預測性與可控性,也能針對特定族群客製形象、語調與行為邏輯,進行高度市場導向的創作。
3.技術進化帶來沉浸式娛樂體驗:AI藝人天生具備虛擬互動特性,可以結合VR、AR、MR、甚至區塊鏈與元宇宙,打造沉浸式、參與式的娛樂模式。例如,粉絲可以透過VR設備參加個人演唱會、進入其虛擬房間聊天、或購買其NFT數位服裝,體驗超現實的親密感。
4.長期成本結構具優勢:雖然AI藝人初期投入技術與美術成本高昂,但一次創建、多次使用的特性,使得後期在表演、管理與品牌操作上的成本遠低於真人藝人。也無需考慮機票住宿、安全管制、身體狀況等真人限制,利於大規模商業操作。
不過看似完美的AI藝人,也有挑戰待解:
首先是情感真實感不足,難與粉絲建立深度連結:目前大多AI藝人雖然聲音甜美、形象討喜,但與粉絲間的真實情感黏著仍然有限。尤其在互動上多為預設腳本、規則反應,無法提供真人那種臨場魅力與破格驚喜,這是目前最被質疑的部分。
其次,技術限制仍在,恐怖谷效應與即時互動問題。若AI角色太過擬真而稍顯不自然,可能產生「恐怖谷效應」(Uncanny Valley),讓觀眾感到不舒服。此外,即時語音合成與自然語言反應仍有延遲與生硬感,對表演流暢度與臨場感造成挑戰。
再者,智慧財產權與身份歸屬問題。一位AI藝人背後牽涉設計團隊、聲音演出者、資料提供者與演算法模型等多方權利,誰是主創?誰能分潤?誰負責形象風險?目前尚未有明確法律架構來界定,尤其在生成式AI技術愈發成熟的情況下,如何維護原創與著作權成為關鍵議題。
還有市場飽和與差異化困難的問題。隨著AI藝人越來越多,角色設定過於雷同、缺乏個性深度,將可能導致觀眾疲乏。如何打造差異化、持續創造內容、維持粉絲黏著度,是未來產業成敗的分水嶺。
如果說AI藝人是一場革命,那它革命的不只是娛樂模式,更是一種創作者思維的轉變。未來的音樂製作人,不只是寫歌編曲的職人,更可能是AI行為設計師、角色故事創作者、沉浸式互動導演。也就是說,娛樂產業的舞台已從錄音室轉向虛擬宇宙,從單向創作轉向參與共創。
小陳跟我說:「未來我的夢想不只是打造一位AI歌手,而是一個完整的虛擬宇宙樂團,每一位成員都有故事、背景、粉絲與IP延伸。」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現在進行式。
AI藝人的崛起是技術創新的結果,更是文化重塑的契機。它讓我們重新思考:「什麼是明星?什麼是感動?什麼是舞台?」真正打動人心的,不只是一張臉、一段聲音,而是背後那份創作的真誠與共感的能量。AI能生成聲音,但情感仍須人類設計;AI能模擬舞蹈,但故事仍須用心講述。
未來的演藝圈,可能不再只有人與人之間的競爭,而是人與AI如何協作創造的旅程。這條路上,AI藝人不會取代真人,但他們會陪伴我們,一起想像更多娛樂的可能。畢竟,當舞台的邊界消失,每一個螢幕後的你我,也都可能成為這場演出的主角。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