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 詹文男

好友小鍾在一家知名高科技公司擔任業務主管,平日業績壓力大、經常南北奔波出差,身體還能撐,心靈卻愈來愈容易凸搥。前陣子,他突然感到渾身不對勁,整天恍神、心神不寧,晚上輾轉難眠,還夢見自己在陌生的都市中迷路。

他一度懷疑是不是身體出狀況,但醫院健康檢查一切正常,最後在親友的建議下,決定採取「比較本土但可能有效」的方式,去宮廟「收驚」。

當天他到家附近一間香火鼎盛的宮廟報到,原以為只是像小時候那樣,站著讓法師唸唸咒、撒點符水,沒想到這次等候的過程中,卻遇到一件讓他大開眼界的事。

排在他後面的是一位年輕小姐,懷裡抱著一隻毛茸茸、耳朵大大的柯基犬。那柯基不僅毛色亮麗,還乖巧地坐在小姐懷裡,彷彿知道自己即將參加某種莊嚴的儀式。小鍾很好奇問:「跟毛小孩感情這麼好啊,來收驚也帶著牠?」這位小姐一臉認真地回答:「不是我,是牠要收驚」。小魏嘴巴微張,愣在原地。這年頭,連狗也要收驚?!

在台灣,「收驚」是一種深入民間的傳統民俗信仰,俗稱叫魂、喊驚,過去主要用來幫小孩安定心神。老人常說,小孩「驚到」,魂魄會跑出去,需要靠法師、長輩或神明之力把「魂」叫回來。這個儀式從古代沿襲至今,結合了道教儀式與民間信仰,如媽祖、關聖帝君、土地公、觀音菩薩等,會在儀式中被請來作主,為被驚嚇者安定魂魄。

過去多半是小孩哭鬧無解、或發燒不退,家長會「試看看收驚」。但近十年來,這項傳統療法的對象早已不限於兒童,成年人、長者,甚至如今天這般的「寵物收驚」也開始出現,讓收驚成為一種跨年齡、跨物種的心靈療癒儀式。

趨勢觀察專家老張便指出,現代人生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節奏飛快的社會中,壓力來源無所不在:工作績效、家庭關係、社群媒體的比較焦慮,精神早就處於一種「高敏脆弱」的狀態。這種狀態下,不需要特別的驚嚇事件,心神就可能開始「浮動」,產生莫名的焦慮與失序感。

而傳統收驚儀式,儘管在科學角度難以驗證效力,卻透過神聖場域、熟悉儀式流程與信仰依託,為人提供了一種「心理重開機」的機會。在焚香繚繞、神明護佑的環境中,配合唸咒、敲鐘、彈指的節奏,不少人在儀式後都覺得「真的比較好睡」。這種心理效應,某種程度上已經超越了宗教本身,成為現代人面對壓力時的「精神暫停鍵」,正因為如此,即便是高學歷、科技背景的人也願意一試。

回到那隻柯基犬的故事。事後小魏跟小姐閒聊,才知道那狗叫「布丁」,是她陪伴三年的心肝寶貝。幾天前布丁在公園遇到突然爆炸聲嚇得猛跑,回家後變得食慾不振、畏縮、常常發抖。獸醫檢查無異常,她只好帶來廟裡收驚試試看。

其實這不是個案,越來越多寵物主人相信動物也會「情緒受傷」。動物行為學者也指出,寵物對環境變化、聲音刺激的反應,其實和人類非常接近,只是無法表達出來。而寵物行為諮商、芳療按摩、甚至「動物溝通師」的興起,也進一步說明現代人將寵物視為家庭成員,對其心理與精神狀態高度關注。於是,「收驚」從兒童療癒、成人舒壓,進化到「寵物慰藉」,既是一種文化傳承的活化,也是一種情感需求的投射。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是現代消費文化與民俗信仰結合的創新樣貌。現在已有些廟宇提供「寵物專區收驚」服務,有專門供桌、小香袋、祝福符文,甚至搭配「寵物開運御守」、「除煞小吊飾」等商品,深受毛小孩家長喜愛。

相關周邊服務如「寵物算命」、「生肖命名」、「納骨祈福」也開始萌芽,形成一股細緻又強烈的「心靈型消費市場」。這其實也是傳統文化與產業創新的交會點。

據統計,台灣寵物經濟產值已超過新台幣600億元,且每年以雙位數成長。這股浪潮不再只是寵物飼料、美容、健檢,更延伸到心理、靈性、儀式感的滿足。當「寵物是家人」已成社會共識時,人們也開始將自己所享有的身心照顧權利,延伸給動物夥伴,這無疑是動物福利意識進化的一環。

有些人可能會質疑:收驚有科學根據嗎?真能治病嗎?或許無法用實驗數據驗證其療效,但「感覺有效」本身就是一種社會心理現象。如果一場儀式,能讓一個失眠的母親安心入睡、讓一隻驚嚇的狗重拾活力、讓一個焦慮的上班族獲得喘息,那麼它的價值已超越科學語境,而成為文化功能的一部分。

正如同老張所說:「沒用就沒用,有用或許就有用』。」收驚的存在價值,從來不在於它是否精準有效,而在於它是否在人心脆弱時,給予了一種寄託與恢復的希望。

小鍾說,當法師拿著小鈴鐺唸咒那一刻,布丁竟然真的閉上眼睛、輕輕打了個哈欠。他自己也莫名覺得身心安定許多。或許收驚並不能改變世界,但它讓人與毛孩都暫時從混亂中抽離,重獲一絲平靜。

這樣的「共修」時刻,不只是靈魂的安頓,也是一場人與動物、傳統與現代、信仰與療癒的交匯點。收驚不再只是迷信,也不只是祈福,而是成為現代人共同的心靈儀式。

未來的你我,或許不會天天收驚,但在這高速轉動的社會中,總要留一點空間,讓我們與心愛的牠,學會「驚」後安住,動盪中尋回寧靜。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