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臺灣通傳智庫創辦人 黃采瑛助理教授

不是每一位媽媽,都是一樣的……。
我們這一代女兒,學得比媽媽多、賺得比媽媽快、自由得比媽媽早。 但,有些媽媽,卻很少替我們這一代女兒高興。
她們不是不愛自己的女兒。她們只是沒學過怎麼無條件地愛一個人。又或者,是因為那些年,她們沒得到的愛,成了她們後來給不出的愛。
她們用自己的女兒,去填補自己年輕時的遺憾,但她們忘了——她們的女兒,不是那個年輕時沒被愛的她。
一|妳有我漂亮嗎?
高中時,美淇開始被說長得像明星。
她以為媽媽會很驕傲,結果媽媽只說:「是有像一點啦!但妳臉太圓了!」
美淇笑說:「媽媽妳以前一定也很正吧!」
美淇的媽立刻回:「當然啊!我以前一上公車,司機都說我像明星!」
美淇的媽眼神中此刻充滿的,不是懷念,是防備。像是美淇一漂亮,美淇的媽就少了點什麼。
那天,美淇第一次發現,媽媽不是看自己像寶貝。而是把自己當成了對手─ 一場青春的延長賽。因為媽媽沒能贏過世界,只好想著如何贏過美淇。
後來,美淇考進模特兒公司,媽媽沒一聲恭喜,只丟下一句:「妳要這樣曝光在外面,媽媽很擔心。」
可其實,媽媽擔心的不是美淇,是別人會覺得:這女兒太光芒萬丈,誰還會看媽媽一眼?
美淇終於懂了,媽媽不是討厭自己成功,媽媽只是沒辦法忍受自己的光芒,被自己的女兒完全取代。
二|妳走得太快,媽追不上
丹妮出國那年,媽媽送她到機場,一路沉默。
上飛機前,媽媽只說了一句:「妳就是想離開我吧?」
丹妮愣住:「不是離開,是我想去看看世界。」
媽媽點頭,但眼神裡寫著「背叛」。
後來的每一天,媽媽都傳訊息、打電話、交代細節,丹妮知道那不是關心,那是焦慮。
丹妮的媽媽不是真心希望女兒獨立,而是希望丹妮一直「需要她」。因為丹妮的媽這一生,唯一有安全感的身分就是「媽媽」。
所以,當丹妮開始有自己的想法、有能力處理生活,媽媽便開始失控。丹妮媽說:「妳總覺得我什麼都不懂。」
但丹妮從沒這樣想過,她只是長大了而已。
而媽媽也只是沒準備好,要怎麼當一個讓孩子放心飛的媽媽。
是以,丹妮媽想靠近女兒,但她靠近的方法,是拉女兒回她身邊,不是陪著女兒走向遠方。
三|我把妳養這麼大,妳怎麼可以不需要我?
瑄瑄人生最不快樂的時期,是大學畢業回家那年。
瑄瑄每天在找工作,媽媽每天在她旁邊說:「如果不是我這麼辛苦,妳哪有今天。」
瑄瑄知道媽媽的辛苦,但媽媽總是用那句話提醒她:自己的人生,是媽媽造出來的。
當瑄瑄交了男朋友,媽媽不喜歡,因為男友讓瑄瑄開始有「別的重心」。瑄瑄說想搬出去住,媽媽哭了:「妳是嫌我囉嗦,還是妳根本不愛我了?」
直到此時,瑄瑄忽然明白,媽媽把所有的愛都押注在「自己會永遠需要她」這件事上。不是因為媽媽愛得多,而是媽媽被愛得太少。
瑄瑄的媽從小沒人誇過她、沒人支持過她,因此,她只好靠「我女兒是我全世界」這句話撐過來。
可是瑄瑄的媽忘了,女兒也有女兒自己的世界。
那些年媽媽沒得到的愛,成了她們無法給女兒的愛
有些媽媽,把女兒當成自己的魔鏡,每天都從那裡確認:「我是不是還值得被愛?」
然而,她的焦慮不是沒有理由的—— 有些媽媽可能在婚姻裡失落、在職場裡退場、在原生家庭裡從未被肯定。於是,那些她沒能成為的樣子,現在全指望由女兒來完成。但女兒一旦真的做到了,她卻又怕得要命!
就這樣,最後媽媽們走著走著,最後就走成了這幾種樣子:
第一種,是比美型
她曾經也年輕過,也受過人追、被人誇。但那些讚美,早就消失在別人口中的下一句話裡了。因而,當女兒長大、變美、有目光追隨時,她不是高興,是緊張。
「妳現在漂亮啦!但也要靠內涵,不然老了就什麼都不是了。」
她總這樣說。
甚至有些媽媽還會在女兒穿著合身的洋裝時,看上一眼說:「這衣服還是我穿比較好看吧?」
語氣輕輕的,像開玩笑。但她沒在笑。
這樣的媽媽會偷翻女兒手機裡的自拍照,看完只說一句:「妳鼻子這角度有點怪。」
她不是真的要挑剔女兒,她只是無法忍受女兒成為「焦點」。
畢竟,她的人生,只剩一點「曾經」。女兒的現在,無非都在提醒她,她已經不能成為那樣的人了。故,她愛女兒的漂亮,但只在女兒還沒比更她漂亮的時候。
第二種,是控制型
這樣的媽媽不是想害女兒,她只是無法容忍不確定性。她的世界只安全過一次:就是女兒小時候,什麼都聽她的那幾年。從那以後,女兒開始一有主見、一想脫離、她就不安到抓狂。
女兒說想念表演系,她回:「不務正業,將來怎麼養活自己?」
女兒說想談戀愛,她問:「妳是不是又要讓媽媽擔心了?」
她說她怕女兒受傷,但其實她怕的是——她沒辦法控制女兒會怎麼痛。
是故,當女兒一旦自由,她就失去了可以介入的人生。─ 因為她自己的人生,早就沒東西可以控制了。
她說:「媽媽是過來人,妳要聽我的。」
但她忘了,那是她的過來,女兒走的不是她的那條路。
第三種,是依附型
這樣的媽媽從來沒被誰完整地愛過。
從小是「幫忙看弟妹的乖女兒」,婚後是「以老公工作為重的好太太」。她唯一被重視的時候,就是當媽的時候。─所以她不肯放手。
當女兒一不打電話,她說:「怎麼這麼久沒想到我?」
當女兒一說忙,她回:「我也曾為妳忙到沒自己啊!」
她的語言裡全是犧牲,不是因為她真的那麼愛女兒,而是因為她只剩下這個能被紀念的身分。她不是不讓女兒飛,而是怕女兒一飛,就再也不回來。而她,會變成一個被遺忘的空房間。
「我把妳養大,是為了現在這樣的冷漠嗎?」
這句話是她的遺書,不是對女兒說的,是對她自己說的——
「我沒被需要了,我是不是就不存在了?」
這些媽媽並不殘忍。她們只是沒來得及被安放好。她們不是不愛女兒,而是把自己的傷放在了女兒的身上,要女兒幫她撐住。
而我們這一代的女兒啊!有時候不是在用盡氣力地跟媽媽吵架,而是在用自己一輩子的時間,從媽媽的手中奪回做自己的權利!
所以,我衷心祝福患了「媽媽創傷」的女兒們,希望妳能成功,更希望妳不會因此內疚。因為妳走出去的每一步,也許也正是讓媽媽們開始學習:「我還是個人,即使不再只是個媽媽」的那一步。
這些媽媽,並不是不愛女兒。只是她們的愛,長在傷口上。
有的媽媽,把女兒當成她過去沒能成為的自己,卻沒辦法承受女兒真的做到了。有的媽媽,把孩子當成她唯一的角色舞台,所以孩子一獨立,她就感覺自己被人生趕下台。有的媽媽,把孩子的依賴當成她唯一的存在證明,一旦妳想斷奶,她就怕得像失戀。她們不是壞人,只是一直沒學會怎麼愛自己,所以更沒能力教妳怎麼被愛。她們只是在用妳,替她們找回那些年她們沒收到的擁抱。
可是妳不是她的過去,也不是她的補償品。
妳是妳。
所以,親愛的妳,如果妳也有一個「獨特」的媽媽,請記得:妳不用帶著她的傷一起活。
她的缺愛,不是妳的功課。妳可以愛她,但妳更應當自由!唯有如此,這些媽媽們,才能學習並感受到真正的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