轉換職場應有的思維邏輯

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最近景氣不好,加上中美貿易大戰的影響,就業情勢嚴峻,很多人長期都找不到工作,很多人被裁員。不過我們也看到很多人輕易的就離職,瀟灑的不帶走一片雲彩。曾聽過幾個年輕人離職的理由,例如:「老闆太白目」、『請假的手續太麻煩』、『早上實在爬不起來』,五花八門,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現代年輕人,可能因家裡環境還不錯,沒有生活壓力,或者自我意識濃厚,看不慣公司的一切,忿忿不平時就要離職。事實上,這樣的態度,對其未來的職涯發展恐怕相當不利。

  基本上,拋開含金湯匙長大的人不說,大部分的人還是需要有一份工作來尋求溫飽及維持尊嚴,甚至需要一份工作來證明自己存在的意義與價值,因此如何找到一個可以樂在其中的工作,是非常重要的。

  但若發現自己對工作的熱情不再,或者客觀環境產生變化,此時就應理性冷靜分析,究竟是什麼樣的原因讓自己陷入低潮,這些原因是什麼樣的因素所造成?是老闆真的太機車、與同事無法相處、待遇福利差、工作壓力太大、還是工作沒有發展性或成就感等。

  確認原因之後,接著應該思考,這些讓自己消沈的因素是否有可能改變?若一點轉圜的餘地都沒有,那麼當然可以開始考慮轉職的可能性。而若有機會改變,那麼應該採取什麼樣的行動來改變這個令自己不利的情勢?

  此外,也應回想當初自己所以選擇這家公司的理由是否已經消失?想要學習或歷練的工作是否已經嫻熟?想要達成的目標是否已經完成?繼續工作下去,是否已經沒有成長的空間?很多人常常忘了當初加入公司的初衷,等到換了工作才又發現原來公司還真的不錯。

  以上的情況,應該找機會與你可以信任的資深同仁(最好是業師),請其就旁觀者的角度,對你的情況提供第三者意見。也應安排時間與你的主管討論與懇談,是否在可見的未來有調整工作內容或職務的可能性與可行性?   而若是客觀的情勢產生改變,例如公司所處的產業前景開始變糟、公司競爭力逐漸下滑,甚至出現赤字、所在的部門或專案被裁撤等,這時就要仔細評估,產業前景不佳是短期因素,還是一去不回頭的趨勢?若是短期因素,那麼曙光多久會出現,也需考量以便有所準備?若是大勢已去,除非你與公司有革命情感,準備與公司共存亡,否則需要及早另謀出路。

基本上,一個人的工作生涯本來就有高低潮,在進行轉職思考時,必須先把個人的情緒部分拋開,如不滿上司的某種作為、不爽公司的制度,或者對某些議題與上司爭執等突發性的問題,而以理性的方式來分析轉職的優劣,以免一時衝動,造成無法挽回的局面,那就得不償失了。

  而若真的很想離職,可以先分析目前自己在組織裡的情勢,以做未來職涯發展的決定,有幾個分析工具可以提供讀者參考。首先是SWOT分析(優勢與弱點,機會與威脅)。就如身體健康檢查一般,上班族每年應該透過SWOT定期檢視自己的優勢與弱點,並瞭解機會與威脅所在。

  在優勢方面,應檢驗長期累積的專長是否與公司未來發展所需要的核心能耐相符,弱點是否已開始拖累自己的工作成效;在機會與威脅方面,則分析未來幾年外在環境或組織發展可能的變化,對個人帶來何種機會或威脅,這些機會或威脅的衝擊性強度與不確定性又如何?

  此外,也可透過哈佛大學麥可波特『五力分析』來瞭解自身的處境。五力分析主要是經由『現有競爭者之對抗程度」、「潛在加入者的威脅」、「替代品的威脅」、「與購買者的議價力量」及「與供應商的議價力量」這五個構面的分析,來掌握產業的競爭強度與獲利潛力。此一觀念亦可用來作職位的形勢分析。首先是『現有競爭者之對抗程度」,若你與同事之間的能力相差不多,沒有特殊的差異化,隨時可被同事取代,那麼這個職位的安全性可能不高;

  「與上游供應商的議價力量」可以想像為與上級的談判的力量,你的角色愈不可或缺,主管愈依賴你,你的職位強度愈高;「與下游購買者的議價力量」,可以模擬為與部屬的關係,若彼此關係緊密,下屬愈依賴你,忠誠度愈高,你的職位強度愈高;「潛在加入者威脅」代表部門外或組織外是否有人會加入與你競爭同一職位;「替代品的威脅」則可想像為你的職位是否可以透過自動化或外包被取代,若答案是肯定的話,職位將岌岌可危。

  以上的分析,除了可以做為上班族自我能力精進的參考,也可以對現有職位競爭情勢有所瞭解,大家不妨研究看看,或許對於未來職涯的發展會有不同的思考!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