曖曖內含光的工藝:欣賞彰化孔廟的磚雕

作者: 山陽國小退休校長 王派仁校長

既是雕也是畫

    在華人最早的建築寶典,宋代的《營造法式》中,形容磚雕為「事造剜鑿」,可見磚雕這項工藝已經有長久歷史。而熱愛台灣傳統建築的席德進,在其《台灣民間藝術》書中提到:「磚是一種建築材料,在磚上加工、刻以花紋,用作建築上的裝飾,便稱為磚刻,實際上也是一種磚畫。」簡單的說,磚雕就是在磚上刻劃出圖案。

隨著漢人移民來台灣,到了清朝中葉以後,台灣各地開發逐漸成熟,經濟、社會趨於穩定,從西元 1850 年至 1895 年之間,磚雕大量出現於傳統建築當中,特別在中部地區的彰化元清觀、潭子摘星山莊、大肚磺溪書院等,都可以看到水準極高的磚雕作品。

彰化孔廟的磚雕

    擁有近三百年歷史的彰化孔廟歷經各時期的修建,儘管格局與形制已不完備,但卻仍然保有許多令人激賞的傳統建築工藝和裝飾,而磚雕作品更是展現了高超工藝美學與雋永文化意涵。

在櫺星門正面兩側的身堵賭上,各有一幅磚雕。左邊「松心徵實竹波虛」磚雕,構圖在穩重中又不失活潑,下方是象徵謙虛的竹子,中間則是代表冬夏常青的松,寓意延年益壽、長青不老,五隻喜鵲則舞躍其間,為進到孔廟的人們既送上喜壽的祝福,也給予人生的座右銘。

 右側身堵磚雕上,可見山茶花、雞所構成主要的圖案,題字為「好鳥枝頭亦朋友」,這是摘錄自元代翁森《四時讀書樂》中的句子,原句是「好鳥枝頭亦朋友,落花水面皆文章」。這似乎也在彰顯孔子對於學問的追求不只限於書本,而是天地皆學問、三人行必有我師。

大成殿的文雅寓意

    在大成殿台基左、右與後方的邊堵上,可以看到四種不同的磚雕圖案,匠師運用剔地起凸的手法,並在在凹處填上石灰,更加襯出鮮明的圖案與線條,特別是透過組砌的連續構圖,令觀者在乍見之時有一種迷惘與茫然,但稍加分辨後,卻有著秩序而規律的井然大美,彷若人生從紛亂而回到清明。

 這四種圖案各為「萬字紋」、「黻字紋」、「連錢紋」、「龜形紋」,代表著綿延不斷、至高尊貴、財源滾滾與長壽延年。

赭紅畫布上的精雕細琢

    筆者長期從事傳統建築的探究,在眾多的傳統建築工藝中,磚雕或許不構花俏與繽紛,但一幅幅磚雕彷若匠師在赭紅的畫布上,巧手刻劃出各種吉祥圖案,雖然沒有木雕施以彩繪後的繽紛華麗,但是純粹的丹紅兼具穩重與喜氣,或剛直(窯後雕)或柔美(窯前雕)的線條卻有幾分石雕的樸拙,在傳統建築工藝中,顯得低調而獨特,實在值得細細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