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 詹文男

前陣子好友老張打電話給我,語氣裡帶著一絲說不出的激動。他說自己剛參加完一場「特別到令人發毛」的告別式。我一邊聽,一邊想:「什麼叫發毛?是靈異事件,還是辦在VR裡?」

老張說,儀式開始時,親友靜靜坐著,現場氣氛莊嚴肅穆。忽然,大螢幕亮起,一道熟悉身影出現。那是往生者本人,笑容親切、語氣溫和:「感謝各位來送我最後一程,這一路有你們陪伴,我很幸福。」

不,是「像是本人」。那不是預錄的影片,而是AI技術重建出來的虛擬人,能與在場親友互動、即時回應、甚至講出一些大家熟悉的「口頭禪」。全場瞬間安靜,然後悄悄流下淚來的,不只一人。

這就是近年在科技與殯葬文化交會之下,悄然興起的創新形式-AI告別式。傳統告別式總是「一方缺席的對話」,生者訴說思念,而逝者只能以遺照和靜默陪伴。但AI技術的加入,讓這種單向告別,首次出現「對話」的可能。

透過生成式AI與語音合成技術,逝者不再只是照片上的微笑,而能以「數位化身」重現於告別式現場。他們可以感謝摯愛親友的陪伴、回顧生命中的重要片段,甚至幽默地提到「我知道你們會搶我的紅酒收藏箱」。

對家屬而言,這不只是科技魔法,更是一種心靈撫慰。許多生離死別的遺憾,來不及說出口的感謝與祝福,在這場AI牽線的最後對話中,獲得某種程度的釋懷。

過去的告別式形式多半雷同,流程、音樂、講稿千篇一律。但有了AI,生命的終章可以變得獨一無二。AI能透過逝者生前的對話資料、社群貼文、家庭影片,學習其語氣、思維邏輯與喜好,打造出高度貼近本人的虛擬化身。這不只是懷念,更是一種數位再現。

想像一下,一位喜歡登山的長輩,在AI告別式中以全息投影的方式出現在山頂,向親友揮手說:「我們人生也像爬山,重要的不是終點,而是沿途的風景與陪伴。」

這樣的儀式,不再只是悼念,更是一場生命故事的總編輯會議。甚至有人預測,未來的AI告別式將成為一種沉浸式生命劇場,結合VR/AR技術,讓參與者進入逝者人生重要場景,感受其笑聲、回憶與信念,完成真正活著的道別。

然而,這樣的創新形式也引發不少爭議與焦慮。AI告別式雖然科技先進,但在倫理上卻是尚未完全探明的領域。

(1)是否尊重遺願?AI重建的形象與語言,是否經過當事人生前授權?如果逝者本人曾經明確表示不想在死後被模擬、說話,那麼即使家屬出於好意重建,是否會觸犯其自主權與人格尊嚴?在歐美,已有討論建議將數位遺囑納入遺產管理,清楚表明我是否願意在死後被AI模擬?

(2)情緒上的依賴與心理創傷。AI告別式本意是幫助家屬走過悲傷,但對部分情感脆弱者而言,這樣的數位再會可能造成情緒過度依賴,甚至反覆觀看與對話,遲遲無法接受親人離世的現實。心理學家指出,過度沉浸在數位虛擬的亡者互動中,可能導致悲傷延遲症候群,影響哀傷調適歷程。

(3)真實感的恐怖谷效應:雖然AI的影像與語音生成越來越真實,但尚未能完全還原人類語調情緒與微表情細節。這導致部分使用者在觀看AI模擬時產生一種像人又不像人的違和感,也就是著名的Uncanny Valley(恐怖谷效應)。當親友面對一個「幾乎是逝者,但眼神空洞、語氣機械」的影像時,往往不會被撫慰,反而會感到毛骨悚然。

(4)、隱私與數據風險:誰掌握你的數位來生?打造一個AI逝者,需要什麼?影像、聲音、文字、對話、社群紀錄、甚至是個人偏好與表情資料。這些龐大的個資資料,勢必涉及隱私與安全問題。誰來保管這些資料?誰有權設定AI的呈現方式?是否存在商業濫用風險?例如企業使用這些資料作為訓練素材,或在未授權情況下進行二次復活。

當「人生數據」變成商品,我們是否還能掌握自己死後的數位命運?筆者認為,AI可以為告別式帶來溫度與個性,但它不應該取代人類之間最珍貴的真實情感。若未來的告別式成為「全部AI主持、虛擬投影致詞、AI音樂演奏、機器人送花」,那儘管場面震撼,但靈魂缺席,悲傷被格式化,告別將變得冰冷而流程化。AI應該是故事的補白,而不是主角。它的價值在於幫助我們更好地說再見、更深地記得對方,而不是用來逃避哀傷、或者一鍵複製情感。

如果我們再往前一步想,未來AI是否會延伸到祖先祭祀?清明節掃墓時不只是燒香掃地,而是在虛擬空間中與AI爺爺對話,聽他聊當年創業的苦與樂。或者打造一個家族智慧資料庫,讓後代子孫能與不同世代的祖先進行交流學習—從曾祖父的經營哲學,到阿嬤的料理訣竅。屆時,AI不只是道別的工具,更是文化傳承與家族記憶的媒介。

人生的最後一站,若能用最熟悉的聲音、最動人的畫面,向摯愛說聲謝謝與再見,那或許比任何儀式都來得溫暖。AI告別式,不是一場冰冷的演出,而應是一種深層的情感設計,用科技傳遞記憶,用溫度對話靈魂。

但正因如此,我們更需要謹慎。在感動與冒犯之間,在創新與倫理之間,在便利與尊嚴之間,找到一條平衡之道。讓AI不只是重建影像,而是真正守護人與人之間最珍貴的連結。未來的送別,或許不是結束,而是一段更深刻的延續。而AI,只是我們這段旅程上的一盞智慧燈火:為我們照亮回憶,也引導前行。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