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山陽國小退休校長 王派仁校長
何處覓東風
或許大家都有感受到台灣的夏天愈來愈熱,甚至捨不得離開冷氣房。但是想一想,在沒有冷氣以前,人們是如何覓得涼快的東風,度過這漫長的炎夏,或許我們可以從日本時代的仕紳張麗俊的《電扇》這首漢詩,找到答案:
受盡炎威迫太空,教人何處覓東風。持來片葉團圓轉,滿座涼生一氣通。

台灣人與電風扇的初遇
日本統治台灣後,對台灣最不習慣的就是天氣熱!因此早早就把西方的電風扇也引進到台灣來。明治三十九年5月間的《台灣日日新報》,有一篇關於電風扇的新聞報導。
在該報導中還提到當時提出電風扇申請的數量,吊扇有一百二十九支,立扇有一百一十支,持續提出的案件很多。這是因為一開始電廠不多,發電量還有限,所以用電受到管制,要安裝電風扇必須向「臺北電氣作業所」提出申請。

有趣的是,台灣炎熱的天氣也帶來蚊蟲的問題,所以電風扇剛開始引進台灣時,報紙上還特別強調「若用此電扇。則涼風頻起。能吹拂食卓之蠅。使不得停宿。又若蚊自前面飛來之時。則拂之而去。自側面而來之時。則捲而殺之。一隻不得留。」這或許是因為當時電風扇葉片是以金屬製成,防護網不像現在做得這麼密。只是現在讀起來,還是令人莞爾。
來到日本時代的中後期,電風扇愈來愈普及,特別是夏天的時候,販賣電風扇的商店更是忙得不可開交。

火車滿座涼生通 電風扇受到歡迎不僅發生在民間百姓,連政府機關也開始加裝電扇,改善工作環境,增加效率。昭和10年8月間的《台灣日日新報》,刊出了一禎照片,照片中是一群在電話交換機房工作的女性人員,在酷熱環境下工作,既忙碌又受責難,還好在夏天時還能藉著吹電風扇降溫。

另外,隨著火車成為島內非常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台灣濕熱的夏天,乘客坐在車廂裡面就像烤箱一般,叫人燠熱難耐,所以也開始加裝電風扇。不過因為成本的考量,電扇只限於一、二等客車的車廂,多數台灣人搭乘的三等車,還是無法享受到張麗俊筆下的「滿座涼生一氣通」!

從手搖到扇電風扇 科技的進步,讓人們享受到生活的許多舒適與便利,也難怪張麗俊會有這樣的詩作,對電風扇如此的盛讚。只是從手搖到扇電風扇到冷氣機,人們也失去了「輕羅小扇撲流螢」的樂趣。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