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有些人一秒爆怒?

作者:臺灣通傳智庫創辦人 黃采瑛助理教授

老余是一位看起來相當「得體」的教授。

他說話溫和,穿著整齊,像是一場不會失控的春日微風。他不喜歡爭執,因此總說:「和氣生財。」

開會時,哪怕他與大家的意見並不相同,他仍舊是點頭微笑,禮貌得讓人挑不出毛病。

但這樣一位溫文爾雅的老余,回到家後,卻像變了一個人!

此刻,老余正坐在房內看網路新聞,新聞畫面裡直播主在播報最新的政論時事。他一手握著滑鼠,另一手剛放下冰冷的飲品,臉上浮著一種「靜下來」的放鬆感。這是他下班後例行的儀式,彷彿這一刻僅屬於他自己一個人。

這時,太太從書房裡探出頭來,邊整理手邊的文件,邊說:「等一下有空能不能幫我掃一下客廳?我等等還要回信、改一份報告,今天會議被拉到超晚,根本沒時間收拾!」

她的語氣沒有責怪,反之是一種疲憊而理智的平衡感。但老余卻像是瞬間被打斷了結界!他皺起眉頭,重重地呼氣,滿是煩躁與不耐!

太太一愣:「我知道你累,我也一樣……。」

但老余沒讓妻子把話說完,直接怒氣沖沖地開口:「我整天都在處理別人的事,回家卻連個安靜都沒有!東西先擺在那,不行嗎?」

其實,老余的太太同樣是一位全職工作者,不只白天開會、處理難纏的客戶,下班後還要整理文書、處理企劃。某些日子,她比老余還早起、還晚睡。

但在老余的語言裡,這些都被忽略了……。妻子當下在老余眼裡,似乎搖身一變成了搞事的妖怪,吞噬家中的平和。

又一個週末早上,老余的太太想請老余教自己操作新的洗碗機設定功能。老余眉頭皺了一下,說:「這個我教過妳幾次了,怎麼又忘了?」

他一邊拿起說明書,一邊碎念:「每次問一樣的問題,我是來幫忙的還是來受氣的?」

太太想解釋:「上次你說的是另外一個模式啦……!」

他當即打斷,口氣極差的說:「就是同一台機器,到底有什麼好搞不懂的?!」

他以為自己是「在教」妻子,但事實上,他是在羞辱妻子的智商。他以為自己是在承擔責任,但事實上,他是在投射自我的失控感。最要命的是,他完全看不見─ 太太也是個一整天「沒有坐下來喘口氣」的人。

他會說:「我已經很累了,你們為什麼不能體諒我?」

卻沒問過:「妳今天過得好嗎?也累嗎?」

這樣的老余,不是壞人。他不過沒意識到,當他要求被「體諒」時,他正在拒絕去理解別人。尤其是那個,他說一輩子都想好好照顧的人。

然而,在這一次次的衝突中,最可怕的不是老余的大分貝怒吼聲,而是那股「脫控的能量」——像是他瞬間丟掉了在外人面前小心維持的面具,在本該是與自己最親的人面前,變成一個暴烈又難以親近的陌生人。

有時,夜深人靜時,老余自己亦很困惑:「我明明不是壞人,我就不過希望家裡照我的方式來。但怎麼越看自己,越像是在傷害家人?」

心理學說:老余啊!你不是想傷人,你只是太累、太焦慮、太需要控制眼下的一切了!

一秒爆怒的背後,是沒人安慰的自己

 你一定看過這樣的人:在外溫文儒雅、客氣有禮,走進家門,卻像變了一個人。孩子說錯一句話,他語氣瞬間變硬;太太做得不合他意,他馬上臉色一沉,甚至語出傷人。

很多人以為,會動怒的人脾氣差,實則不然。更多時候,對於像老余這樣的人來說,他們是不知道究竟該怎麼求救?這樣的一秒爆怒,不是因為他們有多憤怒,是因為他們早已被困在長年無人安慰的孤島裡。於是,那些壓抑的情緒、過度的責任感、無法說出口的委屈,最終被他們通通披上「你怎麼又這樣」的語氣,丟給最親近的人承擔。

心理學家榮格曾說:「面具戴久了,會忘了自己是誰。」

老余在外總維持一個高標準的自己:理性、有禮、不失控。這種「社會面具」(social mask)是一種自我保護,是他的專業習慣。但面具不是防彈衣,而是一層薄紗。當他一回家,鬆開皮帶、拉開領帶時,那些白天忍下來的挫折與不滿便會像洪水一樣洩出來。

他沒時間整理情緒,只知道「不能在外人面前發飆」,但在家裡呢?那就像私人的廚房,他以為可以亂扔鍋碗瓢盆,不會有人怪他。

老余說:「我不是壞人,我只是希望家人照我的方式來。」這句話正說出了他內在的恐懼— 如果我不能控制你們,那我算什麼?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這種需求來自於「控制焦慮」(control anxiety)。控制焦慮的人害怕混亂,討厭突如其來的變動。家人買錯東西、孩子沒照預期讀書,看似小事,卻會讓這類人感覺「生活失控了」。

因而他們提高音量、加快語速,不是真的要傷人。是他的潛意識正在吶喊:「你們快點讓我安心!」只不過這種方式,傷人,傷己。

心理學裡有一個悲傷的現象:人們往往對最親近的人最沒耐心。我們在親密關係中會鬆懈防備,認為對方「應該會理解我」、「應該不會走」。是故,情緒不用修飾,語氣也不必包裝。但親密不是免責權。事實上,這樣的「情緒放肆」正是許多關係破裂的源頭。所以老余們,是時候停下來,看看你自己了。你需要的:

一、不是「忍住」情緒,應是學會辨識情緒

學習情緒管理不是「不生氣」,而是能夠意識到:「我現在很煩躁」、「我需要冷靜一下」、「我不是討厭家人,我累了」。這是心理肌肉的訓練,不會一夕成功,但每一次情緒前的「停頓」,都是一次成長。肌肉會有記憶,能夠記下每一次成長的刻度。

二、找回自己的喘息時間,讓自己不再一直「扮演」

你需要時間當一個「不完美的自己」。你不用一直是教授、不用一直有答案、不用一直做決定。每天請給自己一段「自由時間」,哪怕泡杯茶、散步15分鐘,都是心理上的重啟鍵。有了這段「情緒緩衝區」,你也才不會讓家人成為你情緒的垃圾桶。

三、降低控制慾,用信任重新建立家庭的秩序

控制看似可以維持秩序,卻是關係的毒藥。與其用「照我說的做」來管理家庭,不如試著說:「我們一起找出最舒服的方式」。學會信任家人的能力,更是情緒成熟的象徵。

畢竟,良好的關係並非靠「忍」、靠「怕」,苦苦相捱。良好的關係需要更多的理解、溝通、喘息——以及,情緒裡的溫柔轉彎。是以,讓我們一起練習:好好說話、好好聽見,好好地在愛裡,慢慢成為那個不再一秒爆怒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