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人工智慧)與BI(佛陀智慧)

作者: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 詹文男

前陣子,老張參加了一場與幾位教授和EMBA同學的餐敘。席間,一位被譽為投資專家的老李教授語帶權威地說:「這一年,如果你股票的投資組合裡沒有AI(人工智慧),那就只能擁有BI(台語『悲哀』的諧音)了!」這句話立刻讓老張心情跌到谷底,因為他不僅沒有「投資」,更遑論什麼「組合」。

看到老張垂頭喪氣的模樣,筆者試著安慰他:「老張,雖然你沒有AI,只有BI,但若能把你的BI昇華為‘Buddha Intelligence’,也就是『佛陀智慧』,那你的人生層次可就遠遠超越了那些所謂的投資組合了!」

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 AI)與佛陀智慧(Buddha Intelligence, BI)雖然目標迥異,但兩者都致力於改善人們的生活。AI以提升外在效率為主,例如提高組織營運效能、優化醫療診斷、精準金融投資、改進交通管理等,帶來前所未有的便利。近年來,生成式AI(如ChatGPT)的應用更是推動了白領階級的生產力,從文字生成到流程自動化,各行各業都在借助這股力量。

而BI則聚焦於內心的提升。佛陀智慧透過修行和內觀,幫助人們從煩惱中解脫,找到內在的寧靜與幸福。它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強調對自我與宇宙真相的認識,幫助人們擺脫無止盡的欲望與痛苦。

AI依靠的是科學技術和數據力量。透過大數據、演算法和強大的計算能力,AI追求的是效率和準確性。然而,BI則截然不同。佛陀智慧無需依賴外在的科技手段,而是通過內心的修行達到覺悟。佛陀智慧講求的是對因緣與宇宙法則的洞察,這種智慧並非透過學習一堆技術知識就能得到,而是需要心靈的淨化與提昇。

AI的價值毋庸置疑。無論是在醫療上幫助診斷癌症,還是在金融市場中預測股票走勢,AI都能以驚人的速度和準確性解決許多實際問題。然而,AI的力量是有邊界的,它無法觸及人類內心的煩惱與痛苦。儘管AI可以模擬情感和回答哲學問題,但它無法真正體會生命的苦與樂,也無法解開人心深處的結。

相比之下,BI提供的智慧是無限的。它不僅帶領人們脫離煩惱,還幫助人們探索生命的真正價值。正如佛經所言:「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佛陀智慧幫助人們理解世間萬物的無常與因果,從而達到解脫。

在現代社會中,已經有宗教團體嘗試用AI來講經說法。例如,設計AI程序回答信眾問題,甚至讓AI學習佛教經典,從《阿含經》到《法華經》,涵蓋三藏十二部。然而,這些嘗試往往停留在表面層次。AI可以快速搜尋經典內容,整合成條理分明的回答,但它無法真正理解佛法中的妙義,因為佛法的核心是智慧與慈悲的結合,是對眾生需求的敏銳感知與適時的機鋒巧答。

AI的發展代表著人類對外在世界的不斷探索與掌控,而BI則提醒我們別忘了內心的修煉。科技的進步為我們帶來了物質上的繁榮,但如果缺乏內在的平和,我們終將迷失在欲望的洪流中。這就像一個人擁有再多的財富,也無法填補內心的空虛一樣。

在未來,我們希望能看到AI的發展不僅侷限於技術上的突破,也能融入更多人文與靈性的思考。當我們利用AI提高生活效率時,也別忘了向BI學習,讓內心的智慧不斷增長。只有當AI的效率與BI的覺悟達成平衡,人類才能真正實現全方位的進步。

AI可以幫助我們掌控外在的世界,而BI則能引領我們探索內在的宇宙。兩者並非對立,而是互補的關係。讓我們在追求科技發展的同時,也別忘了內心的提升,將AI與BI結合,創造一個更加美好與和諧的社會。

老張的故事其實也是我們每個人的縮影。在這個快速發展的時代,我們可能會因為無法跟上科技的步伐而感到焦慮,也可能會因為內心的迷茫而陷入痛苦。但只要我們能從BI中找到內心的平靜,並利用AI改善外在的生活條件,我們就能從「悲哀」中走出,迎向更高層次的智慧與幸福。讓AI與BI攜手同行,創造一個既高效又和諧的世界,這才是我們共同的願景。

(作者為數位轉型學院共同創辦人暨院長、台灣大學商學研究所兼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