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 詹文男
2020年過了將近2/3,在新冠肺炎的肆虐下,各國相繼實施鎖國、封城等措施,原本準備迎接春天的全球經濟瞬間急凍,各種嚴格的防疫作為更打亂了人們原本的生活步調與常規。
截至八月底為止,全球新型冠狀肺炎確診人數超過2400萬人,約80幾萬人因而喪命。歐洲更是重災區,主要國家從義大利、西班牙、法國、英國到德國相繼淪陷,確診人數不斷攀升。但其中的德國,因為防疫措施得當,死亡人數相對呈現出較佳的控制。英國調查機構Deep Knowledge Group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控中心的公開數據,對各國新冠肺炎疫情進行分析,並評比出「全球最安全的國家」前40名,德國僅次於以色列排名世界第二。
德國能有這樣的表現並非偶然,正當各國都對疫情衝擊感到束手無策時,德國秉持著「病毒傳播速度越慢,醫療體系就越有餘力可以應對」的態度,和緩而堅定的對抗疫情。而其遠高於其他歐洲國家的重症加護病房密度(29.2床/十萬人)及呼吸器(平均每十萬人有24台)也扮演著關鍵的支持角色。
反觀與德國在差不多時間爆發疫情的義大利,近十年內無視於國內人口大量高齡化可能衍生的醫療服務需求,刪減國家醫療經費、關閉醫院、裁減醫療服務人力,極度緊縮的醫療資源讓醫療服務體系在此次疫情中更顯脆弱(重症加護病房僅12.5床/十萬人,呼吸器每十萬人5台。)。
德國所以有高比例的重症加護病房及呼吸器設備的部署,並非一蹴可及,乃是投注國家大量資源,長久累積的結果。而其所以能夠為疫情超前準備,主要植基於其對未來風險的前瞻力。德國聯邦衛生部曾與聯邦防災局在2012年共同完成一份《防災計畫風險分析報告》,並於2013年向聯邦議會提出,要求中央與地方政府單位應為未來可能發生的風險事件擬訂防禦計畫。
該分析報告中模擬出兩種不同的未來最糟糕的情境,分別是「低山脈融冰山洪爆發」及「變種SARS病毒大流行」。其中變種SARS病毒大流行乃德國病毒學家依據過去SARS的經驗與理論基礎,考量事件發生機率、受影響人數等多重不確定性、變數複合下可預想出的最糟狀況。雖然不是一個精準的預測,但該報告所描述的情境內容卻與當前的新型冠肺炎疫情有極高的相似度。
其內容描述到:一種源自於亞洲的SARS變種病毒在全球擴散,在WHO正式向全球示警之前,已有零星感染者進入德國,其中有兩名感染者大量接觸他人且傳染力高,使得病毒在德國境內迅速蔓延開來…此次疫情會以亞洲、歐洲及北美為主要爆發處…第一波疫情的爆發大約300天後才宣告結束,德國約有600萬人受到感染,平均死亡率為10%,65歲以上的平均死亡率為50%…」,情境中並提及受到該變種病毒感染的病患可能會有的症狀、潛伏期、重症特徵、疾病診斷方式和疫情爆發後可能產生的醫療量能不足等問題,乃至第二波、第三波的大流行都在預想情境中。這份報告除了展現德國民族性中保守、悲觀的一面,也促使德國在八年前就開始為抗疫預做準備。
從德國的經驗中可以瞭解,政府部門真的應該檢討重視並投資前瞻的預測研究,並在過程中擴大各界的參與,爭取人民的警覺與認同,提升防禦準備及意識。要知如此次新冠肺炎這類「中低機率但超高風險」又經常被歸為「不可抗力」的變數,往往對國計民生帶來重大衝擊。
又例如,由於全球氣候變遷所造成的極端氣象變化,未來只會更為頻繁,而其造成的損失也將更為巨大。根據研究機構的分析,氣候變遷對世界所造成的衝擊持續增加,尤其是水、旱災。未來若全球均溫持續上升,每年可能將增加300萬受淹水之苦的居民;中緯區以及低緯半乾燥區的乾旱將變得明顯,森林火災頻率上升。而乾燥使得土壤退化,農作物、牲畜產量都因此下降,將產生缺糧的危機。而更需注意的是,熱浪變得更嚴重,對老人、兒童、慢性病患者尤其造成威脅。水災則使得傳染病、呼吸道疾病、皮膚病的感染風險增加,未來醫療負擔將更為沈重。這些問題若沒有提前部署,若真的發生,後果不堪設想。
台灣民力與科技都在世界水準之上,建議政府應該在此基礎上,以長期積極的態度,針對天災劇變、瘟疫、國安等領域進行前瞻研究,並做長期防禦的溝通與準備,屆時才能帶領國人緩解災厄,進而為全球的健康、安全與幸福做出更大的貢獻!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