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比起陳澄波、李梅樹…等台灣知名的前輩畫家,石川欽一郎這個名子可能很多人感到陌生,其實石川不只是前述這些台灣前輩畫家的老師,他更藉由畫作向日本人介紹台灣之美,更是台灣西畫風潮的導師。
石川的畫作–台灣總督府,原本威權的殿堂,在他畫筆下,藉由樹林的襯托,卻多了濃厚的典雅。(筆者翻拍)
「台灣第一位西畫家」是石川欽一郎出現在台北的角色,從一開始兼任官方歷史畫的畫師,到投身台灣西洋美術教育,進而引發台灣西畫鑑賞風潮,更啟蒙了台灣人西畫的平權運動。
日治時期明治四十年(西元1907年),石川首次踏上臺灣,但主要是擔任台灣總督府陸軍翻譯,也兼任台北國語學校美術老師,從此點燃了原本黯黑的台灣美術教育與運動的火把。
石川欽一郎配合總督府「理蕃」的政策,深入中央山脈描繪所謂的「番界圖」(上圖是明治四十二年(西元1909年)8月29日的日日新報報導)
大正十一年(民國十一年,西元1922年)石川短暫離台,走訪歐洲與從事創作。石川欽一郎於大正十四年(民國十四年,西元1925年)第二次到台灣後,就開始在當時台北第一師範學校(臺北市立大學博愛校區前身)與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任教,可說是臺灣近代西洋美術的啟蒙者。
除了擔任教職,石川也不忘其繪畫的興趣,「畫台灣也愛台灣」可說是最佳的寫照。他創作的行腳遍及台灣,從其畫作的取材涵蓋了台灣的城市與鄉間;海邊與山野,便可以證明,就連次高山(雪山)都曾是他寫生的主題。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於民國一百零二年成立「北師美術館(MoNTUE)」,特別推崇石川對該校與台灣美術教育的奉獻。
筆者看過石川一幅名為「台北松山米粉工場」的水彩畫,畫中的景物色彩明亮,也讓我們感受到石川對台灣的正向情感。而米粉這項台灣的代表性食物,更在陽光下透露了豐足。對於台灣,這位畫風高度成熟的水彩畫家如此形容:「傳言是地獄,見了卻驚為天堂,這就是我對台灣的第一印象,形與色都很優美的島嶼,令人欣喜。」
石川欽一郎不僅是畫家,也是一位美術教育家(筆者翻拍)
他的學生深受其影響,紛紛以台灣或是自己的家鄉做為創作的靈感來源。其所教導出來的學生,日後幾乎都是台灣美術創作與推動的菁英,像是倪蔣懷、藍蔭鼎、洪瑞麟、李澤藩、李梅樹、李石樵…。
石川致力於台灣西洋美術教育,上圖是台北第二師範學校(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前身)的紅磚禮堂(建於西元1927年)
石川不只是一位溫文儒雅的藝術家,其人格與教學都受到學生高度的推崇,他同時也是一位革命家,在台灣美術運動展現堅強的意志。在具體行動上,他扶植「台灣繪畫研究会」等畫會,倡議臺灣總督府舉辦「台灣美術展覽會」,讓臺灣人民從此以後能夠與日本人在美術競賽中有公平競技的機會。
石川欽一郎發表於大正15年3月台灣時報中關於美術教育的文章。
除了培育台灣畫家、以台灣為寫生主題,石川最受台灣畫壇敬重之處,是他所建構台灣「地方色彩」的取材與畫風,凸顯了台灣美術發展的主體性與自主性,正如他用「光之鄉」,來讚美這個他前後待了十九年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