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情緒勒索引發的人際困境淺論

作者:劉仲矩

人際互動有時會有一種難解的困境,又稱卡普曼戲劇三角形(Karpman Drama Triangle),此三角形主要形容人際互動中有三種角色存在:拯救者(rescuer)、迫害者(persecutor)及受害者(victim),意指三方關係中,當迫害者對受害者產生壓迫行為時,受害者會求助於拯救者,而拯救者除了會協助受害者外,有時也會去阻止迫害者,若我們將此關係應用在家庭中,父母與子女間彼此對彼此產生情緒勒索的情形類比,例如:常見新聞媒體報導中提到家中一位不肖子女,不停的向父親或母親情緒勒索要錢花用,但又不努力尋找工作,成為尼特族(NEET,全稱Not in Employment, Education or Training),但父母親因為年事較高或已退休,無力賺錢,只有向家中經濟地位的強勢者懇求協助,如不肖子女的兄弟姊妹甚至親戚朋友,而這些強勢者一方面要聽從父母親的要求接濟,一方面又責罵不肖的兄弟姊妹應該自立自強,趕緊去尋找工作,此時不肖子又會回頭向父母親進行勒索,如此不斷的惡性循環,終日弄得家庭氣氛十分糟糕,也無法解決問題。有時三方中的一方採取了一些激烈的手段如暴力對待家人或傷害自己,不但無法改善現況也造成了一些無可彌補的遺憾,要解決此問題有很多種方式,第一種方法如引入外界的獨立人士,具體方式有里長的調解、社工的介入,第二種方法是阻斷其一方與另一方的互動等,降低彼此接觸而產生情緒勒索的問題,第三種方法則是了解彼此情緒勒索的原因,給予適當的應對,試圖降低情緒勒索的頻率,取而代之的是鼓勵與愛,或許也是一種不錯的方式。近年,台灣有少子化的趨勢,不少尼特族與啃老族的出現也造成台灣社會不少的震撼,上述卡普曼戲劇三角形的情形也屢見不鮮,如何強化就業機制的媒合、社工機制的介入及適當法律條例的制定,或許都是在面臨此卡普曼三角形困境時可以改進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