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本篇為有聲文章,您可以透過以下連結聆聽:https://youtu.be/QzZj8ZIpNKA

隨興不隨便的海線鐵道旅行

  2022年十月十日一個下午,筆者在通霄火車站跳上一列海線鐵道電聯車,沒有目的地,只想聞聞大海的味道,撫觸木造老車站獨有的溫潤,或者去聽聽舊隧道的遙遠回音,隨意在沿線車站下車輕鬆漫步,這是筆者最喜愛的隨興卻不隨便的旅行…

  這天是一個秋風送爽的日常午後,卻也是海線鐵道通車整整100年後的不平凡日子!

海線興建的肇因–「滯貨事件」

  日治大正3年(民國三年,西元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了歐洲原有的亞洲市場,台灣經濟也跟著好轉,地方產業蓬勃發展,貨物運輸量大增。而當時貨物運輸偏向單向往南的現象,包含米、糖由高雄向海外輸出;日本內地、大陸貨物從基隆上岸再往南運送;工業燃料產於北部,卻必須往南送到糖業興盛之地。加上長谷川謹界「速成延長主義」下的縱貫線鐵道體質不佳,運輸量能大大受限,無法消化逐漸成長的貨物運輸,這就是非常著名的「滯貨事件」。

  不過造成滯貨事件的最重要的原因,是三義到后里之間達到1/40的陡坡,不僅不利於貨物的運輸,且造成行車時間的延誤,大大減損原本預期的運量,造成行車速度緩慢,各位讀者若到過勝興車站,走出站外就會看到一座紀念碑,上面寫著「台灣鐵路最高點 海拔402.362公尺」,就是最佳的證明。火車為了爬上勝興車站的陡坡,還必須加掛車頭,以增加火車的推力,或是在軌道上灑煤屑以增加摩擦,終於在大正六年(民國六年,西元1917年)年演變成大規模的「滯貨事件」。

海岸線鐵道動工

  為了徹底解決滯貨事件,總督府計畫在比較靠近台灣西側的海岸,另外興建一段海岸線鐵道。當時路線曾考量台中–大甲聯絡線;台中—豐原聯絡線;台中—月眉聯絡線,然而這三條路線皆是從苗栗山腳附近連接到當時的縱貫線,坡度仍然較陡(60/1),沿線開發利益不夠而作罷,最後的定案是從縱貫線的竹南分出往南來到彰化,並於大正七年開始測量,隔年動工。

  在海岸線鐵道完工後,當時的〈台灣日日新報〉就刊登了一幅〈台灣鐵道海岸線開通紀念〉圖,這張圖很清楚了描繪平行的原縱貫線和海岸線鐵道。而為了讓人們能更清楚地知道兩條路線在坡度上的差異,在下方還以投影的方式繪出了沿線的等高線。從中可以看出,相較於原縱貫線所經之處有上下的山坡,海岸線可說是一路平坦,套一句現在的慣用語,就是讓讀者能夠「秒懂」。(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