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清、米白、柴乾、餅香、查某媠:葫蘆墩小鎮行旅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值得細細品味的小城

  位在台中北邊的豐原舊稱「葫蘆墩」,清朝雍正年間起因為水圳的陸續開發,滋養此地周遭平原,從此可說是阡陌縱橫、良田處處,到了日治時期更因為縱貫線鐵道與八仙山林場,逐漸帶動工商業的發展,在台中縣時代更是縣治所在之地。

  而長期以來,豐原更以「水清、米白、柴乾、餅香、查某媠」而聞名,因此是一個值得旅人前來細細走讀的小城。

尋找「葫蘆墩」

  豐原古稱「葫蘆墩」,但此名稱由來有數種說法,但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說法,是早期豐原市區內有三座大甲溪沖積而成的大土堆,因為遠眺外型就像葫蘆而得名。

  如今墩頭因為闢建道路被剷平;墩身在「聚星觀」(自立街132號)後方而不易辨識,只有在大街尾福德祠後方(中正路277巷)的墩尾還保存比較完整的面貌,現在被加以整修與綠美化成「墩腳綠園」。值得一提的是,旁邊的福德祠前方有從過去豐原神社搬移過來的貊犬及石燈籠。

「水清」的葫蘆墩圳

  舊稱貓霧捒圳的葫蘆墩圳,被譽為豐原地區母親之河,從雍正年間漢人移入開墾以來,葫蘆墩圳就開始滋養這片土地,當然更是豐原地區邁向物產豐隆、發展快速的關鍵起點。只是仔細聆聽這低嗚的河水,好像在訴說台灣早期開發過程中,水圳成為漢人之間,或原漢雙方爭奪水源所帶來的悲憾。

  不過,1978年起在豐原市街的葫蘆墩圳,因為停車位不足,而被水泥覆蓋充作停車場,一直到這幾年因為都市規劃開始重視人與水的關係,在豐原市的圳路總算重見天日,成為一片水岸花都的親水空間。

米白的「葫蘆墩米」

  兩百多年來,引自大甲溪的河水,始終灌溉這這片富饒之地,而有一說是,來自大甲溪上游的清澈水源,因為一路快速陡降,所以圳水水溫較低,是孕育出好吃「葫蘆墩米」的最重要功臣。

  當然,農民努力地呵護、辛勤地耕種,也絕對不能忽略。這其中最為人稱道的,就是南坑農民張朝海。明治43年(西元1910)七月,他所種植的粳米在名古屋共進會得到金牌的殊榮,此後共得過十幾次的獎賞。日治大正五年(西元1916),在日本官方的主導下,還特別訂製「香稻南山」的匾額給張朝海,來表彰他對葫蘆墩米品質不斷提升的貢獻。

  知名的豐原仕紳張麗俊士是張朝海的晚輩族親,張朝海在昭和七年(西元1932)七月去世時,張麗俊特別以「君在豐原說篤農,南山香稻掛中堂,一生事愛人褒獎,四壁塗誇狀表彰。」這詩句不啻為對張朝海畢生奉獻於葫蘆墩米的最佳詮釋。

  隨著葫蘆墩米的盛名逐漸傳開,日治大正九年(1920年),日本政府改革地方行政制度,藉古詞「豐葦之原、瑞穗之國」,把「葫蘆墩」改為「豊原」,直到戰後才改用繁體的「豐原」。看來葫蘆墩米不但好吃,更是「豐原」地名的促成者。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