畏途成康莊 人力勝蒸氣:懷舊的輕便車旅行

作者:山陽國小 王派仁校長

重新接軌懷舊輕便車

  西元1908年縱貫線鐵道完工,然而距日本開始在台灣殖民已經有十三年。在此之前,統治者在忙於平定台人的反抗之際,還必須同時啟動台灣的產業與經濟,當時一種遍布各地,稱為「輕便車」的運輸系統,扮演了最關鍵的交通角色,可說是適時彌補了官營鐵道還沒有來得及營運之前的空缺。

此日康莊昔畏途

  霧峰三詩人之一的林朝崧,有一首描寫輕便車的漢詩,詩末以「此日康莊昔畏途」,形容這項交通工具所帶來的變革。

  日人統治臺灣後,也把輕便車帶來臺灣,不過一開始主要作為軍事用途。又被稱為臺車、手押車的「輕便車」,相較於火車、公路的基礎設施成本很高、也需要很長的施工時間,在日人開發台灣之初,是一項極具時效性與便利性的交通設施。

  和火車最大的不同,是以人力為動力(靠車伕去推動),軌距比較窄,枕木的鋪設也不像火車那樣講究,但比起肩挑、轎子或牛車,可說是又快又輕鬆。有一位美國記者達飛聲(James Wheeler Davidson)從新竹搭輕便車到頭份,路程是21公里,以步行換算要五小時左右,但是他花了兩個多小時就到了,所以比走路快了一倍。

  在日本時代前期,「輕便車」就很受歡迎。即便是縱貫線鐵道完工以後,輕便鐵道轉型為以縱貫鐵道的各地車站為中心,形成宛如放射狀的營運路線,最盛期大約是1920年代中期到1930年代中期,路線總長超過1,300公里。

角板山的「輕」旅行

  當時輕便車除了是行人的交通工具之外,也肩負起產業運輸的重任,大溪到角板山的輕鐵就是最佳的代表。這路線完成於日治明治四十三年(1910),由「桃崁輕便鐵道會社」經營, 全長約22.7公里。角板山一帶在日治時期盛產樟腦,藉由這段輕鐵可以將樟腦半成品運到大溪,再藉由水路運至在台北南門的專賣局工場再加工。

  這也是一條眾多旅人都曾走過的路線,日治大正十年(民國十年,1921年)年4月,英國旅行家歐文.魯特(Edward Owen Rutter) 也曾搭這一輕便鐵道來到角板山。他並在遊記中清楚地描述了輕便車的構造,也指出在台灣是非常普遍的交通工具。

  日治昭和六年(民國二十,西元1931年)12月,豐原仕紳張麗俊於下午一點從大溪出發,一路「山谿野徑盤桓曲折」,沿途為宮之下、八結、水流東等站,到角板山已經五點。他在日記寫下〈遊角板山即景〉一詩:「灣環迢遞走輕車,角板山臨夕照餘…」,讓我們感受他輕鬆快意的心情。詩中的八結就是現在的百吉,這裡還留有昔日的舊隧道,並且復刻了當年輕便車的場景,讓我們可以回想當年的盛況。

「淘汰是必然?」

  隨著日後公路深入台灣各地,輕便車也慢慢沒落,直到最後完全絕跡,只有偶爾在老一輩人口中,偶爾會聽到他們用懷念的口吻說著,「以前我們都坐輕便車去…」,讓我們只能帶一點抽象的想像和很多的羨慕心情。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