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防疫科技及外交提升產業附加價值

作者: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所長詹文男

新型冠狀病毒肆虐至今,雖傳出部分地區疫情趨緩的消息,但形勢仍然相當嚴峻。許多在中國大陸的工廠仍未復工,內需市場持續蕭條,原本在全球各地即將舉辦的大型貿易展和會議,也因各國對旅行的限制,以及對新型冠狀病毒傳播的擔憂,而紛紛取消或延期,整體疫情對全球產業及經濟的衝擊不言可喻。

而在全球努力圍堵疫情的同時,我們也看到許多數位科技正在被使用來對抗疫情的擴散,例如病毒的分析、可疑案例的篩檢與監測、病患的診斷與治療,以及協助公司的持續營運和工廠儘速復工等。

舉例而言:在病毒的掌握方面,目前各國正透過AI提升病毒分析速度,希望進一步縮短疫苗開發時間,如美國Inovio實驗室利用基因序列科技,經由中國大陸取得病毒遺傳密碼,透過實驗室電腦軟體設計並快速研發新疫苗,如果人體臨床實驗成功,新疫苗就可以迅速進入量產。

而在可疑案例的篩檢與監測方面,目前已大量運用紅外線熱顯像儀快速找出潛在可疑病患,同時提升車站、機場及地鐵等人流密集區之通過效率;透過陸上巡邏機器人及空中無人機,向民眾宣導、提醒與偵察是否有可疑病患或提醒大家戴口罩的時機;甚至運用手機定位或機器人查勤來確保自主管理的民眾能夠好好待在家裡;

加拿大新創公司BlueDot開發傳染病控制平台,篩選全球各地65種語言的新聞報導、官方公告、部落格或論壇等,透過大數據分析並偵測病毒的擴散路徑後,再請流行病專家判斷,若確認無疑,立即向政府及企業發送警報,讓訊息散播比病毒傳播更快速,以讓各國能做好防疫措施;而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將全球疫情資訊視覺化,製作可視化地圖(COVID-19 Global Cases)。台灣學術機構則進一步製作台灣版戰情儀表板,並結合特約藥局查詢系統等,讓民眾隨時掌握最新相關資訊。

在病患的診斷與治療方面,由於可疑病患肺部的影像可同時作為試劑檢驗的輔助確認,透過AI圖像辨識技術可以將原本需要數小時的傳統檢驗,現在可以縮短在幾秒中完成,不僅提升確診效率,也可改善醫療人員不足的問題;而在治療上,已有國家導入機器人協助檢查、診斷、治療與照顧。美國第一宗確診武漢肺炎的患者,就是由醫療機器人照顧及治療。主治醫師隔著玻璃坐在窗外,操作配備了攝影機、麥克風和聽診器的醫療機器人進行治療。另外,亦有醫院已開始使用服務機器人來做送餐、送藥,甚至執行醫院的消毒工作,以儘量減少人與人接觸,防止交叉感染。

而為了組織的持續營運,除了員工健康監測和追蹤機制、疫情風險評估、傳染病衝擊對策及供應鏈斷料盤點之外,透過完善的資訊基礎建設以進行遠距上班、全球辦公室和工廠協作,以及加速導入自動化,也是各公司目前正積極投入的部分。

事實上,科技用於防疫還可以做更多事。在此次的防疫作戰中,我國目前為止的防疫成效卓著,全球有目共睹,數位科技在其中就扮演了重要角色。例如成立了防疫大數據小組,藉由台灣建置完善的健保資料庫,與移民署出入境管理系統的結合,完成「即時警示」,讓醫療人員在第一時間就可以立刻知道就診患者的旅遊史及風險;

又如結合健保署資料及健保卡,推出口罩實名制地圖及剩餘量查詢。並利用大數據把鑽石公主號下船旅客長時間停留的地點,做成軌跡圖,讓民眾能做好防疫準備;每天透過疾管家App提供即時透明的資訊,這些措施對於疫情的控制及應急物資的管理與調配都有很大的助益。

各界常說台灣的資訊電子產業附加價值低,需要進一步轉型。但如何轉型?轉到哪裡去?眾說紛紜。不過有一個方向倒是大家都同意的,那就是針對全球所共同面對的問題提出最佳解決方案來進行外銷。亦即以台灣優異的公共衛生系統及醫療水準,搭配我國優勢的數位科技來拓展全球防疫應用市場。觀察台灣目前在新冠狀病毒防疫戰中可圈可點的表現,進軍此一領域絕對很有機會。

又如蚊媒傳染性疾病為台灣、東協,甚至南亞、非洲國家共通課題,而在熱帶、亞熱帶區域中,我國在醫學、生技、公衛領域屬於領先群,也可掌握技術發展先機。例如除了研發可代替傳統藥劑、對環境友善的殺菌(蟲)劑之外,更結合智慧科技推出更創新、更環保的解決方案,例如透過遠端監控方式偵測生物活動資訊,以預防疾病的發生及擴散;也開發可提高防疫效率的新技術,例如無人機的運用。事實上台灣防疫經驗豐富,若能進一步結合台灣在資通訊科技上的能量,未來應有機會建構完整的包括上下游產業鏈、推動及防治體系的防疫科技產業生態系統,為有需要的國家提供解決方案。

因此,建議政府可以在未來的產業政策推動計畫中納入防疫科技產業,整合智慧物聯網、生技與疫苗製造、公共衛生與資訊基礎建設等領域,盤點與整合過去防疫的經驗,就防疫、檢疫、治療及緊急物資等等各層面,提出最佳防護機制及系統解決方案,這不但有助於全體國民健康的防護,也有利於資訊電子產業附加價值的提升,更有機會透過防疫外交提高台灣在全球的能見度及國際地位!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