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文化大學 王鳳奎博士

台灣的創業風氣鼎盛,而且處處是創業的機會,其實在臺灣啟動新創事業是非常容易的,但創業失敗率高,主要原因是台灣新創事業的創新力與競爭力不足,本文所言的新創事業定義為剛投入創業籌備期至三年半之內的早期階段創業。根據GEM(2014)的創業調查,台灣的企業終止/退出比例為5.12%,在所有創新驅動經濟體中排名第二,是平均值的近兩倍。有項調查指出台灣創業成功率低於一成,亦即九成的新設企業,經營不滿1年即倒閉或停業。而根據另一項統計,台灣首次創業成功機率不到3成,創業超過5年的存活率不到5%。

如此高的創業失敗率仍然嚇阻不了台灣前僕後繼的創業者,除了台灣人普遍喜歡當老闆的心態外,另外一個原因在於台灣的新創事業以資本額低、進出容易、相對保守的微型或小型企業居多。如此,縱使創業不成功,損失不至於過大,創業者容易另起爐灶,因此新創事業的型態會影響創業者企圖,以及創業成功的風險度,這是為什麼我說:「在台灣,創業容易創新難!」

而就大多數人的定義或印象而言,所謂創業就是開設一家公司或一家店鋪。就此定義,在台灣創業真的很容易,只要募集一些資金,就可以上街擺攤、街頭開店或加盟做主,特別現在電子商務盛行,在網路開店當老闆更是簡單。若要複雜一點,就按照格式填寫一些檔,向政府遞件申請一家公司,甚至願意花一點小錢,也會有人會幫你做這些文書工作。檔通過後,馬上可以印一張名片,自己就是某某新創公司的董事長或總經理。

台灣創業精神強、創業競爭力弱

《天下雜誌》曾在2013年5月作過一項創業調查,結果顯示高達73%的台灣民眾想要創業,而創業的主要原因為「累積更多財富」以及「想做自己的主人」。但大部分想要創業的民眾都是偏向「微型創業」,創業資金在100萬元以下。

這種人人想當老闆的心態也反映在「全球創業精神發展機構」(The Global Entrepreneurship and Development Institute)的年度調查,根據其「2015全球創業精神指數」,我國名列亞洲第一、全球第八,還領先瑞士與新加坡等經濟發展先進國家。在評比的三大指數:創業態度、創業能力和創業企圖,台灣的排名分別為第14、15,和第3。這顯示台灣民眾創業企圖心強,但是創業的競爭力則相對不足。這項調查指出,相對於創業精神指數較高的國家,台灣對於創業機會的認知、風險的承擔以及文化的支持則比較落後。

同樣地,「全球創業觀察」(Global Entrepreneurship Monitor,GEM)於2010-2013年調查也發現,臺灣民眾擁有高度的創業企圖與精神,平均約1/4的民眾期望在未來三年內投入創業,而且每年平均有近8%的成人人口處於早期創業階段中,比亞洲鄰近國家與創新經濟體國家都要高很多。然而GEM的調查也指出,台灣人雖然擁有較高的創業意願,但是創業能力偏低、創業機會認知不足、害怕失敗心理偏高,創業國際化程度偏低,創新導向的創業活動能量偏低,以致於新創事業的創新力與競爭力相對低落。

也就是因為如此,中小企業成為台灣經濟結構的主體,佔企業總數的比率高達近98%,員工數也約佔總就業人口的八成。根據中小企業白皮書(2015)的統計調查,依然顯示台灣創業風氣蓬勃,但是整體創業競爭力薄弱,主因在於台灣新設的中小企業仍然以創新及國際化程度較低的服務業為主。

同一調查也指出,2014年新設企業(經營未滿1 年)有9 萬多家,營收主要來自內銷,其中99.79%為中小企業,佔整體中小企業家數比率為6.94%。在2014年的新設中小企業家數,依行業別觀察,以服務業為主,共有約7萬8千家,佔全部新設中小企業83.12%,其中以批發及零售業所佔比率最高,達43.60%,住宿及餐飲業為第二位,比率為15.92%。另外,新設中小企業內銷額中,服務業佔7成以上。

台灣創業需要創新

根據《天下雜誌》的創業調查,台灣民眾創業目的主要是「累積更多財富」以及「想做自己的主人」。一方面,創業被大家炒作成是快速賺錢的方式,只要有新的商機出現,馬上形成一窩蜂創業的現象,例如台灣早期的葡式蛋塔風,街頭到處都開蛋塔店,但是風潮一過,全部又收起來,尋求下一股賺錢的風潮。又如最近的珍珠奶茶與炸雞排,大街小巷都是在賣珍珠奶茶與炸雞排,連博士都捨棄多年修練的專業,開起炸雞排店。

另一方面,台灣民眾似乎存在「寧為雞首,不為牛後」的普遍心態,以及台灣的企業老闆常被塑造為壓榨員工的刻板印象,若是對工作狀態或主管不滿意,便抱著「此處不留爺,自有留爺處」的態度換工作,若是換工作也不順利,便抱著「處處不留爺,爺爺家裡留」的態度去創業。甚至許多在高科技公司工作多年的高知識工作者或主管,常在累積人生足夠財富的青壯年階段,選擇提早退休,出去開民宿、辦農場或做餐飲,一圓樂活創業的美夢。

最近台灣瀰漫「小確幸」的社會氛圍,加劇台灣創業者的保守心態,台灣更加風行資本額低、進出容易、創新程度低的新創事業。而根據GEM(2014)的創業調查,台灣的創業動機多屬「機會導向」而創業目的主要是為改善生活,而非為生存需要的「需求導向」創業。再者,有學者主張台灣創業基礎以產品創新為主,而非成長性較高的市場創新,加上大部分的台灣創業鎖定在內銷市場,國際化程度不足,成長性也因此受限,這些學者呼籲台灣應該特別重視「高成長創新導向」新創企業的育成發展,政府也因此大力推動科技創業及「創客」(Maker)創業,積極鼓勵創新程度高與成長性高的創業。

(全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