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啃老族」或「逃家」?—父母難以面對的親子分離與失落課題

作者:何美雪  桐心理治療所諮商心理師

台中教育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我有告訴兒子們,今晚我住內湖,可是他們怎麼沒人要過來找我?」家中兩個兒子都在北部就學有天老公難得北上出差過夜,當天晚上臨睡前在電話中難掩失落的對我說…

親子建立安全依附關係的重要性為大家所熟悉,但親子分離課題呢?其實依附的起點也是分離準備的開始。在十幾年接案的諮商工作中,有時看到的是難以面對與孩子分離而衍生失落情緒的父母,更極端與不忍看見父母在認真付出後教養出的卻是成人後卻無法走入社會的啃老族或想逃家兩極端的孩子,不然就是親子間持續上演無止境的控制權爭奪戰戲碼。

典型的懼學個案諮商場景:因分離焦慮想緊抓住父母不放而懼學的孩子,但轉頭看見陪伴在旁求助的臉孔卻是比孩子更焦慮的父母,親子如此緊密且情緒同步下,有時不免疑惑眼前親子間到底是誰不放手而造成這樣的共同焦慮?且這樣的分離課題,不只是在孩子年幼時期,其實隱微的伴隨許多親子成為一輩子情緒糾葛的課題。

    面對老公那晚的失落,我愕然而笑安慰他「這是好事,表示孩子擁有獨立的條件,在學校生活適應良好,我也沒預期孩子『應該』會特地過去探望你這老爸!」。因為兒子雖然在外求學但幾乎每個月回家一至二次,我沒有懷疑孩子與我們的親密與認同。但這樣的失落相信對許多為人父母者並不陌生。

其實我也是走過失落後,才能轉而賞識孩子與我的分離。還記得兒子上國中後,出門走路時我想勾住他的手臂,他是如何面露不悅且快速甩開我的手,對照兒子小時候總像無尾熊般抱著我的樣子,當下被甩的我不僅失落也詫異,同時也意識到自己正面臨的親子分離課題,我已經不再是孩子的世界中心,他開始編織另外屬於他自己的世界,親子的世界可以有交集但不會是重疊的圓,他是他,我是我。

為人父母的我們在接納失落後可以選擇的是祝福與信任,是相信自己也相信孩子,這包括容許孩子的不成熟,他可以承擔自己可能犯錯的後果。在看見與接納自己的失落後,我們可以不再是埋怨而是祝福子女的父母。